Search This Blog

Saturday, August 6, 2011

牧者的话(24):看重属灵恩赐



在加拿大的沙其川省有一位退休财主,他非常喜欢小提琴音乐。因此,他运用大笔钱收集了世界各地最贵重和最出名的小提琴。他将收集的小提琴非常小心的保管、陈列和欣赏。他常常向访客介绍其珍藏品,但这些小提琴却从未发过任何一个音响。从另个角度来看,假如这些小提琴落在小提琴家,肯定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使千万人得益。可惜的是这些被收藏的珍贵小提琴真正的的用途被埋没,浪费和一无是处。同样的,现今许多基督徒怀有圣灵所赐予的树龄恩赐,但他们却将此珍贵的恩赐收藏起来,自我欣赏。其实,将圣灵赐予你的属灵恩赐当作你个人收藏的珍藏品不是上帝的意愿。上帝给我们恩赐是为了要运作它们去发展神的国度,服事他人,使人得益,并荣耀神。故此,唯有你使用和发挥神赐予你的恩赐,不仅个人经历属灵生命的成长,更加带来教会和社区的复兴。 我总是认为传统教会或卫理公会较少强调和教导属灵恩赐的功课和运用。卫理公会颇为注重组织和行政,那是值得发扬,欣赏和珍惜。但是,一切仅按照组织和行政架构推动属灵事工和发展人力资源,那是有它的限制和人为。另外,单依靠组织和行政架构不代表能够完整和有效地完成教会的异象和使命。因此,今日教会若期待看见教会复兴和增长,发展人力资源或兴起更多委身事奉者是必然的要求。前几天再次到Tanjung Malim Rereshing Spring Resort参加了第二单元的《转化领导课程》。此单元的内容是强调“仆人式的领导”内容课程,其中检验本身的属灵恩赐是一个颇有意义的一个测试。经过下午一堂的分析和了解,厘出了五个本身检验后的属灵恩赐排列(每个恩赐项目的满分为50):第一是使徒(42分)、第二是领导(40分)、第三是行政(39分)、第四是先知(38),以及第五是信心(36分)。其实,这五项中的分数皆蛮靠近,而且五项的恩赐都有互相连贯的。其实,最早发觉自己拥有“使徒”的属灵恩赐不是透过检验而得,而是一位牧者告诉我,他认为我拥有这样的恩赐。然而,透过此次的检验后,再次鉴定和确定个人拥有这个的属灵恩赐。当讲师黄锦光牧师问谁有“使徒”的属灵恩赐时,班上仅有两位举手。黄牧师说了一句话:“若‘使徒’身边没有配搭和推动的人,即使冒险开创多好的事工,最后还是无法完成!”这是一个事实。

这个属灵恩赐检验后,我深深觉得教会若需要目睹增长和复兴,我们需要按着圣灵给予信徒不同的属灵恩赐发挥事工的功能,而不是仅靠组织中选举而出的事奉人员而已。我真的希望在不久将来,当教会在周二晚上推动《检验属灵恩赐》时,更多弟兄姐妹能踊跃出席参与测试,鉴定自己的属灵恩赐,并以团队精神“各按其职”来发挥事奉的影响力。

Friday, July 29, 2011

牧者的话23:社区、聚会或热忱问题?

七月份是宣道堂每年定下的“布道月”,目的颇为简单就是“会友能主动邀请新朋友;未信者有机会听福音”。上周由曼绒新希望之“爱在家·频道”主办两晚的《戒赌讲座会》,出席反应不错,但是新朋友却属凤毛麟角,寥寥无几。两个晚上,讲员不断邀请新朋友举手表示,甚至以礼物吸引新朋友,最终没有一个人举手。无可否认,两个晚上相信有新朋友或未信者出席,但是未见新朋友的人潮,更少对福音有反应。举办过无数的福音聚会,无论是家庭讲座,社会问题讲座,还有更多的诗歌见证布道等。笔者不断在思索,是现代人的心里越来越刚硬,或是现今基督徒对人的灵魂愈来愈少负担,还是教会安排的聚会不符合现代人的“胃口”?无可否认,此三个因素皆可能是强而有力的理由。然而,当笔者翻阅宋尚节博士在南洋或在实兆远领会后人们的反应史料,笔者深觉现今教会和基督徒必须有个灵命更新,恢复对上帝的热忱,我们才能对人的灵魂有兴趣,对福音才有负担。

到底宋尚节博士到南洋领会后有什么果效呢?有位姓林的姐妹,在马六甲蒙恩后,她回到诗巫,大发热心,四处布道,教会因而兴旺。这种生命更新后而热心四处传福音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另外,在宋博士带领一场奋兴会后带来信徒灵命复兴在教会里可谓司空见惯。笔者认为,一场奋兴聚会带来灵命更新不值得过分赞扬的。更加重要的,如此生命更新到底带给自己和教会能结出什么生命的果子?从实兆远例子来看,我们目睹了一个前所未有和持之以恒的《布道运动》。在林秀洁口述历史见证中,我们看见在宋博士第一趟来实兆远后就开始组织自称为“耶稣基督的福音队”,四处分享福音。他们由至少两人组成的队伍,不畏惧地在社区走动,传扬福音。他们身穿“制服”,以白色为主,手拿着印有红十字架的白色旗帜。此外,以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环绕各乡各镇,并且以吟唱短诗“十字架”达致宣传作用。这样的组织不是昙花一现,其组织愈来愈多,不久之后,就组成超过一百组福音队。另外,这个福音队不是维持几个月,或一两年,而且直到日本侵略为止。然而,日本投降之后,此福音队重整旗鼓,重新出发。

从这些的史迹中,我们目睹和体会了当初这些信徒热忱的生命,并坚持爱主的心志。若现今教会期待人潮涌进教会,我们需要一个奋兴后有持之以恒热忱为主抢救灵魂的会众。或许有人不愿如此,相反的说,牧师由你开始吧!

Friday, July 22, 2011

牧者的话22:跻身主流文化

周三(20/7/11)在吉隆坡《禧福训练学院》授课时其中最大的“收获”则是在午餐时间,该院院长高传隆牧师(前任华人年议会会长)告知该院有售卖一种品牌牙膏就是《赞美牙膏》。有关牙膏的制作配方按高牧师说法,当中是有属天的意义,所以,此牙膏“与众不同”!听完解释,笔者有股期待能即刻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傍晚授课完毕,学院教务主任符梅萍牧师就递上一盒“赞美牙膏”,一看其包装和标题皆引人注目,有种清新感觉。更令笔者注意的则是一句话:“Let my mouth be filled with your Praise and with your glory all the day.”查考之下,这句话是取自诗篇七十一篇八节:“你的赞美,你的荣耀,终日必满了我的口。”故此,所谓《赞美牙膏》顾名思义就是每天早上起来时用“赞美”开始一天生活,晚间睡前以“赞美”进入梦乡,何等美妙!早期有首短诗如此唱出:“早上我要赞美,晚上我要赞美,早晚都要赞美主……。”所以,若我们每天使用《赞美牙膏》,相信我们每天被提醒需要过赞美的生活,这是一种“敬拜的人生”。当《禧福训练学院》要求笔者携带一箱到教会售卖时,我即刻应允。回到家当晚,我马上从《黑人牙膏》改用《赞美牙膏》。坦白说,它深深“吸引”我。至于价钱相当合理,一盒有两条牙膏仅售RM10,不仅早晚可以“赞美”,亦协助“禧福”的经费,何乐而不为?

在此声明,笔者绝对不是《赞美牙膏》的大使,更不是其代理人。对笔者而言,任何能推广基督教人文价值的产品,我们皆必须大力鼓吹。笔者这两天不断思考,不知出产此牙膏的老板是一时兴趣而出产,还是有异象将此牙膏带进市场,大力推销。若是后则,笔者祈祷此《赞美牙膏》能跻身成为本地牙膏业的主要代表。那时,超过50巴仙的大马人民在谈话中不断前“赞美”,后“赞美”的,那是非常微妙的事!许多人常常到茶餐室时,服务员会问喝什么茶,许多顾客会回答“铁观音”。若是有天在超级市场里的顾客多寻找《赞美牙膏》的话,那肯定有另一番滋味的。虽然笔者不知道生产此牙膏的幕后人是否有这种意愿把此产品大力推广,但在马来西亚基督教人文气息颇为低落,无法跻身主流文化。然而笔者期待,透过不同产品、文化节目、教会活动等能逐步让基督教文化跻身进入大马主流文化之一。

本堂瞿述汉和瞿述满弟兄合创的《Koki甘文阁辣椒酱》,多年前,该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品牌:《辣上天堂》是本地基督徒商人推广基督教文化的先驱之一。虽然此标题令人有种“吃惊”感觉,但却把教会或基督徒所关注的人生终极关怀的课题让社区朋友有所提醒和思考空间~天堂到底是什么?我是否也能到天堂?我们需要更多如此“用心”产品的出现,如此,教会的文化逐步注入大马社会或华社的主流文化中。

笔者回到实兆远后,一边使用《赞美牙膏》,一边思想到底谁是幕后老板;他是否赞同将此牙膏提供给我们,好让我们能为《增建博物馆》筹募建筑经费,哈哈,三句不离本行!

Wednesday, July 13, 2011

牧者的话21:我们的牧者 为父的心

周二(12/7/11)早上到办公室办公,查阅电邮信箱发现洁仪姐妹在面子书为我写了一则散文。阅毕,心存感恩又感动,决定本周牧者的话以此文章作为分享。详细内容如下:

我们的牧者 为父的心
说真的 我以前对廖牧师没什么感觉 我觉得他跟我没太大关系

中三以前我去崇拜都只是在讲话 直到中五我向神敞开 那时我才开始认真听牧师讲道

每个星期拿到崇拜周刊 我都很习惯留意牧者动态 看看牧师最近又去哪里 又在干嘛

其实我曾经很不理解
教会本身的事工都多到说不完了
新希望关怀机构 生命教育中心 思协民宿 思源报 博物馆...
我很奇怪 为什么别人做牧师他也做牧师
偏偏他这么忙 事工越来越多 他没必要这么累吧

直到有一次证道 他说 他少年时的梦想是 帮助人

读中六的时候 学校就在教会对面 有时候我会把车停在教会

我记得有一天时间还很早 我知道那是晨祷会的时间
其实我从来没有去过晨祷会

可是那天我走到圣殿门口 却没有走进去
我站在那里 看见 廖牧师跪在圣殿台前祷告的背影

看着廖牧师跪下的背影那一次
那是第一次 神让我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我自己的牧者
也是第一次 我明白了他对上帝的忠心 和上帝对他的心意

我不知道为什么 从那一刻开始
我终于开始理解并支持他的方向和异象
我也终于能够 从心底真实地尊荣他

过去 牧师对我而言就只是牧师而已
我觉得那仅仅是种身份和职业
直到如今 我在他身上 逐渐看见 为父的心

拜六那天晚上
当我们20多个人围着廖牧师准备为他祷告
我站在他身后 想起了那一次他跪下的背影
还有很多很多次 牧师为我们按手祷告的画面

我深知道 我们真的太少为牧师祷告 也太少看见他的需要
或许我们太习惯把所有一切当作理所当然 而忘记如何感恩和珍惜

那天晚上 为廖牧师祷告的时刻
我向神献上极大的感恩 为着我们可以拥有这么好的牧者

求神亲自看顾保守他的仆人

没有一个牧者是完美的 但是我们爱他

牧者的话20:你的“职场”需要你

星期五(8/7/11)早上十一点半受邀到天定中学主讲一个激励讲座,参与者大约是40位同学。负责老师告诉我,这些学生是令老师头痛的一群,在班上无法教书,他们无法安静听课。其实,赴会前我已心理准备,如何领他们认识到自己是有用处的。讲座的过程中,没有笔者想象的那么消极和难以沟通。虽然,他们不断发问和做出许多仅为了引入注意的举止,但笔者了解这些孩子都感受和困扰。过去的我,何尝不是如此,发育的成长生涯无所事事,毫无目标。所做的事也是为了引入注意,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现在自己已是成年人,难道就忘了年少无知和苦涩的成长历程吗?

讲座会完毕后,负责老师到我面前,除了道谢亦邀请我到他们教会的团契(不是卫理公会)主讲一个激励会。由于有关教会在六月份自己办了营会,激励了无数青少年的生命,其团契聚会的青少年人数本来仅有二十多位,上周六既然达到六十多位。人数增长原因颇为简单,就是该团契的青少年人被激励和有热忱邀请新朋友的加入,并且他们做到了!不仅如此,该名教师也是该团契指导,打铁趁热把握时机,邀请笔者到其团契再次激励青少年传福音,以期突破百人进入教会。只可惜本人的周六晚上的时段一直到十月皆满了,唯有邀请她携带团员参加本月30日之《M4J复兴之夜》,冀望亦能激起这群青少年为主得着更多年轻人归给耶稣!笔者认为,他们已开始在校园推动福音工作。这是重要的转化,也是基督徒学生落实“职场”上的福音使命,因校园就是他们的“职场“。

六月份至今,笔者不断听见青少年人复兴的消息,这是值得高兴和赞美神。然而,笔者更加关注的是成年人和乐龄的群体是否同样兴起成为这时代的福音使者?M4J的异象深信能落实,若无数的成年人和乐龄人士一起被激励为主抢救灵魂。前几天,出外分圣餐时,有姐妹告知某人比较喜欢参加外面团体活动和热忱付出,但是教会的聚会和活动却提不起劲!此乃现今教会的其中写照——许多基督徒对社团、公益、政治、商业、教育、家庭等满腔热忱,积极投入。然而,笔者认为此乃基督徒应有的表现,若每位基督徒能敬业乐业,并且对社区的团体能多于关注和参与啊,这是值得鼓励和称赞。但是,个人认为不能停留此阶段而已,这不过保持了我们拥有的美好“形象”,笔者觉得需要再加上一点使命,就是透过我们建立的美好见证,吸引或感染他们对基督教信仰的兴趣和认识。最终,能引领他们进入G12小组和教会。这个过程,我们称之“职场使命“。换句话说,基督徒在“职场”上愈来愈热忱和投入,教会的人数必然也愈来愈增加和成长。相反的,若我们将“职场”当作赚钱养活家人,或者仅是消遣打发时间。那么,你的“职场”或许成为教会增长的拦阻,而且有可能还成为教会倒退的因素。许多基督徒被“职场”困扰和捆绑,无心亦无力关心教会圣工和属灵的事。

记得,你的“职场”需要你,因它是你传福音最佳管道之处!

Tuesday, July 5, 2011

牧者的话19~找回传福音热忱

今天是七月份的第一个主日,也是教会定为“布道主日”,而七月份亦是教会的布道月。若没有记错,笔者将教会的七月份定为“布道月”将近十年了。然而,过去的十年,到底此月份发挥怎样传福音的效用?笔者晓得若仅是定下主题、口号和策略,但是鲜少人愿意执行和付诸行动,一切皆属“美丽的谎言”!过去的十年笔者有类似的感觉,因每年七月份都安排不同福音聚会、活动和教导,但是未见新朋友涌进G12小组和教会的现象,意味收效不大。所以,教会的计划取决于信徒的参与;再好的计划,却无人问津,最终是失败收场。2011年,依靠圣灵,相信信徒的热心,必定目睹不一样的丰收。当然,此乃取决于信徒对人的灵魂的终极关怀。容我以下见证作为激励大家:

一九一二年四月,铁达尼巨船在大西洋遇见冰山,被撞沉没。在那溺毙人群中,有一个传道人,名叫赫伯约翰(John Harper),应芝加哥慕迪礼拜堂之聘,去当牧师。有人说:当船往下沉之时,赫伯仍旧站在船旁,倚着栏杆,与人谈论福音。及至众人上了救生船,他却不肯上。他的意思是为先让妇幼上去,其次就是那些尚未得救的人。末了甚至将他的救生圈让给别人。有一苏格兰人,住在加拿大安达利坞含密顿,当时亦是该船搭客之一,侥幸生还,述说他的经历如下:“我在水里,抓住一根圆木,任凭水流荡漾。赫伯约翰亦抓住浮在海面的破具,适被水流冲至我的旁边。他问我说:‘朋友,你得救了没有?’我回答说:‘我不能老实的说我得救了。’再次他说:‘要信主耶稣,你就得救。’那是最后一次我看见他,因为不久他就被海水淹没,不再起来了。我就在那海中,底下有两英里长的冰块,决心相信主耶稣,并将我的全心交给他。我是赫伯约翰最后的一个果子。”

现今的我们在生命最关键的时刻到底要做什么?我们一直认为世界即将末日,或说主要回来的日子愈来愈临近。可是,有多少人愿意在此紧要时刻抓紧机会传福音,说“朋友,你得救了没有?”,“要信主耶稣,你就得救。”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很重要,我们所提出的问题也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难道还在问:“你吃饱了吗?”、“你一个月赚多少钱?”、“你什么时候换新车?”、“你考试拿多少A ?”、“你要不要投资地产或地皮?”等等问题。无可否认,这些问题在人生皆为重要。但是,一个人如落在铁达尼巨船被撞沉没而逃生,却又无法逃出生天的人,什么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难道是以上的问题吗?弟兄姐妹,若我们能摸到现代人真正的问题,我们不会随意发出较“属世”的提问,而是属灵的关注。很多时候,我们不想传福音,不是我们没有负担,而是缺乏了那种热忱~对人灵魂走向沉沦的关注和着急。真的期待,今年七月份宣道堂大家庭传福音的热忱大大提升,不是月份性的热忱,而是持之以恒地为抢救灵魂不断付出和行动。

Thursday, June 23, 2011

牧者的话18:相信G12小组会复兴

刚过的周二异象祷告会,在出席人数方面,明显地看见增加,这是可庆,也成为鼓励牧者的一个行动。由于笔者每日呼求,期待更多信徒看重每日晨祷会,若此行动较难付诸行动,至少每周一次的异象祷告会,占多数的信徒应该可以办得到吧!自2006年4月4日开始此祷告聚会时,我们目睹许多乐龄和成年弟兄姐妹愿出席此聚会。若没有错,自去年开始,乐龄和成年人数有略减的趋向(不出席原因当然许多,最关键的是不是与“灵恩”扯上关系,此待考查)。但说也奇怪,去年圣灵却感动小部分年轻人开始出席祷告会,而今年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参与异象祷告会,笔者深信此趋势会不断延续。对笔者来说,“青少年人为主火热”此乃颇为积极的改变和新趋势。可是,笔者更加期望的是,青少年事工的复兴必须有成年人和乐龄弟兄姐妹一起的配搭和支持。可喜的是,自上周二举行一场G12小组组长大会之祷告激励会后,本周二的《异象祷告会》成年和乐龄人数有略增的趋向。笔者期待此现象能继续延续,不仅人数增加,而且让整个圣殿坐满渴慕经历圣灵和祷告的群众。若这样趋势不断发展,宣道堂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属灵醒觉和迎接复兴的来临!

有组长建议,为何不将组长大会之祷告激励会列为每个月一次?笔者觉得,这是积极回应和建议。我提出建议,或许目前仍未适合每月一次的祷告激励会,但是每两个月一次是值得尝试。意即,每两个一次组长大会的祷告激励会将成为支持和激励小组的聚会。所以,该周的小组聚会将“大暂停”,每个组长皆携带自己的组员一起出席此祷告聚会,一同经历上帝的同在和圣灵的挑旺,为接下来的小组事工积极发展铺路,点燃小组的复兴。若此改变能落实,深信是宣道堂G12小组事工发展的另个里程碑。因此,笔者在这里呼吁各组长和组员,为此“美梦”能成就祷告,期待下次的《G12小组祷告激励会》能于八月再次举行。到时,我们深信将近200个人将出席祷告激励会,我们以迫切的祷告感动上帝的心,震撼上帝的手,让神复兴我们的教会,一间已有108年历史的古老教会。这里一个提醒,年长者是我们所尊重的长辈,由于晚间聚会他们不方便出席。为此,我呼吁乐龄组长和成年人一起协助邀请他们,并且载送他们。为了目睹宣道堂的大复兴,笔者冀望年长者不因个人的不便理由而拒绝出席。若大家都愿意牺牲一点,多付出一些,深信教会的复兴不是一个梦而已!

在此。笔者先预祝G12小组经历更新和改变,许多非基督徒涌进小组聚会,许多非基督徒的家庭一个接一个归向主。那时,教会一定经历大复兴,今年的800人数目标必定达到~Manjung 4 Jesus!!!

Friday, June 17, 2011

牧者的话17:需要不断经历感动

刚过去的周二(14/6/11)深信是教会许久未有经历的感动一幕。G12小组自2002年推动以来,我们就相信神的灵会在宣道堂动工,虽经过多年的耕耘和努力,至今仍未经历颇大的突破和神迹性增长。间中透过小组,毕竟大家的关系维持的不错,小组也让弟兄姐妹有种“家“的归属感。过去近十年来的组长大会仅是牧者提供训练、交流和讨论。然而,在M4J复兴特会进行时,笔者有很深的感触(此感触乃因听闻有组长颇为疲惫带领小组,又听说某组长欲放弃),所以,毅然决定六月份的组长大会改为以祷告作为支持组长大会。笔者不知如何带领或激励组长勇往直前,如撒加利亚先知听见耶和华说:“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4.6b)笔者晓得,一直依靠人的悟性和才能,真的有天会“垮塌”下来。因此,周二晚上组长大会以依靠神的灵来进行。我也知道临时更改方式进行,组长们来不及预备心适应和期待。然而,笔者个人就不断为此组长大会不断祷告和带着期待的心参加。聚会进行时,笔者深信神的灵在其中运行,无论在诗歌敬拜、代祷、“不要放弃”激励短片和特为组长祷告(每个组员在自己组长背后支持代祷)段落,每个环节不仅顺利而有力。最后,笔者邀请组员与组长握手或拥抱,为他们打气!那一刻,笔者深深感动。若每一位组员每一周皆支持和鼓励组长,笔者相信小组不久之后将经历更大的复兴。

自2002年推动开始,笔者对G12小组有极大的期待和盼望,深信它将会为教会和社区引来一场复兴的浪潮和转化的功能。若你问我,是否对G12小组已灰心和失望了?基本上,笔者对G12小组的精神和功能抱有希望和信心,仅犹豫会众不懂抓住和珍惜神所供予的机会。推动G12小组逾十年了,笔者仍然认为这个是上帝给予宣道堂一份美好的礼物,我仅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并不断改变自己和策略。笔者仅能说推动G12小组已是我另一条“不归路”,因它与推动曼绒复兴运动(M4J)息息相连的。若每位组长和组员皆能持之以恒带领和参与小组聚会,不断以最积极生命引领人加入小组,又关心全组的生命改变和更新。笔者深信不久将来,G12小组必然会经历翻转和成长,教会必会迎接大复兴,而曼绒社区会看见新的属灵景象出现。在此,笔者请求全教会的弟兄姐妹支持G12小组,并为之祷告。若你愿意为小组事工祷告,肯定的,你的心会期待小组的复兴和增长。

这是行动的时代,不是依靠我们的知识、意志和责任完成上帝所托付的工作,而是依靠耶和华的灵才能持之以恒为主燃烧和牺牲!笔者真的期待,周二晚上支持组长大会祷告之后,每位组长再次点燃一些火热的心为主为人摆上;每位组员也有一颗怜悯的心,与组长一起配搭推动小组复兴工作。

Friday, June 10, 2011

牧者的话16:经历后才体会

M4J的第二天下午是Mission in Action时段,就是营员出外体验传福音劳苦的经历。晚上布道会时,两位姐妹兴高采烈跑到我面前告知,她们下午因到一位年长者的家庭分传单,并邀请出席她晚间布道会聚会。那位老姐妹答应,她们使用私家车载她参加该晚聚会,并要求我跟进有关年长者。笔者看见他们兴奋的样子,就晓得原来传福音一点都不幸苦,相反的是一种喜乐的回报。当晚亦有两位营员做了同样的事情,由于他们没有交通,只好安排别人载送(虽然那位姐妹是宣道堂的会友,但这两位青少年却经历了传福音的喜悦)。隔天早上,还有许多营员告诉笔者有关他们传福音过程的际遇和遭遇。虽然有些被人辱骂和赶逐,他们脸上却挂着笑容,可见这些不驱散他们对传福音的热衷。假如有天曼绒愈来愈多基督徒“喜欢”传福音,肯定不久将来,Majung for Jesus的异象将逐步实现!

经历圣灵大能同样是经历后才会体会里头的甘甜。然而,基本上你需要一颗勇气去了解和接受圣灵产生不同的经历和作为。若没有一个包容的心,很快将之抛到九霄云外,觉得深不可测。笔者则是一个例子,神学院毕业时是一意孤行之抗拒;2000年之后,牧养上经历不同的挣扎,逐步对圣灵有所期待。2004年经历圣灵后,至少让自己的心态和热忱朝向不同方向前进。这是属于个人的经历,难以要求教会群体接纳此经历。但是,若会众期待宣道堂经历大复兴,我们个人属灵生命的翻转是基本的要求。然而,最令笔者担心的是,许多人没有经历圣灵的大能,相反的,却经历反对和抗拒的浪潮。然而,在M4J营会的最后一天,一位师母突然出现我面前,告诉我她在5月24日梦见我(她从来没有梦见我的),梦中主要含义是吩咐我需要忍耐等候,直到看见复兴。不能因为人的想法和看法,拦阻笔者推动复兴的工作。周五(10/6)傍晚,我打开Ipad查阅电邮信息,里头有封信息如此写着(略述):
“十年前,我曾经在办公室(那时还是旧的办公室)和你谈过圣灵。因为那时我……领受了方言,那时我记得牧师你没有给我很鼓励的反应,但你也没反对。你还和我提到某某教会在使用方言时,很多人离开教会。那时,我突然觉得我好像领受错的东西了。所以我开始停止方言,但是后来感谢主。有牧者鼓励大家求方言的恩赐,结果圣灵又开始在我里面以方言来建造我。牧师,当时我没责怪你。我只在祷告中不断为牧师和教会来祷告,结果几年后(2004年8月6-8日),牧师在Port Dickson营会中经历了圣灵。感谢主,……。”

其实M4J营会结束后,笔者已决定任何事按照上帝的议程和圣灵的指引而走,即使被人误解和批评。笔者觉得推动“曼绒的复兴”已是我“不归路”,我只能做的就是忍耐等候!

牧者的话15:谁来关心,谁愿承担!

到底古老建筑物是否存有历史的价值意义?古老建筑物真的会破坏现代都市的面貌吗?不久前,怡保市长拿督罗西迪扬言计划拆除市内60栋的古老建筑物,此举引起轩然大波。霹雳州政府要求市长出席州行政议会解释有关决定。虽然最后州务大臣为市长平反有关论点,但是此论点已为保护古迹努力引起发一个隐忧,到底国家或各州政府有没有对保护古迹设立一个周全的政策?至今,人民还未真正看到一个具体和有前瞻性的政策进行保护古迹之努力。无可否认,自马六甲和槟城乔治市列为世界遗产之后,政府皆愿努力为保护遗址进行规划和讨论。然而,常常感觉则是“只听楼梯声,不见人下来”之窘境。近打文物遗产集团董事邓永曜指出,根据2005年国家遗产法令第四十六条文,地方政府必须有一个特为古建筑物成立咨询委员会及“保护管理计划”,而怡保至今仍未成立。无论如何,值得庆幸的是,在怡保民间却流出一股清流。有人自愿耗资巨款购买古老建筑物,他们将之改装为“怀旧楼”,作为民办文物馆;有者则是改装为古香古色的“咖啡店”。此不仅能保护古建筑物,也可为当地旅游业尽一份力量。
周三(1/6/11)晚上笔者在卫理诊疗所开会,之后有弟兄带领委员们观察有关建筑物有下陷和龟裂之状况。卫理诊疗所建筑物建造至今恰好是五十年。五十年是半个世纪,从遗址和环保角度来看,它是值得保护,并继续作为发展使用。但是,现在它“生病”了,出现了下陷和龟裂状态,众人马上的反应可能是该拆除有关“危楼”吗?由于教会一路来缺乏有关保护古迹或遗址的意识。所以,遇到类似情况难免我们会不知所措,或者直接反应就是拆除则是一了百了最佳方案。当晚的会议其实不是讨论有关建筑物的问题。但是,卫理诊疗所已成为曼绒卫理公会遗产代表之一,我们保护它,则是拥抱我们的历史。此“牧师楼”(甘文阁)之地由卫理信徒垦殖而成的市镇,古建筑物已因“燕子屋”的崛起一个一个的被拆除。目前整个市镇的古建筑物已参差不齐,加进许多的“燕子屋”,而现存的古建筑亦逐渐荒废,无人租用或使用。笔者有时在想,若资金充足,真的有个冲动把整排古店屋买下,改装为一个古香古色的饮食和购物中心。
“牧师楼”古店屋已为此社区发展付上了最佳“青春年华”的时间,现在进入“年迈无力”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愿意关心它的存亡,愿意承担它剩余的时间?若能引起有关当局和人士注意,它仍可继续为这一代献上最美的一刻!

Friday, May 27, 2011

牧者的话14:牺牲的人在哪里?

“你今天有空吗?可以一起出外探访关怀?”“不得空,因为已经约了人。”“请问你有时间吗?需要你协助排椅子。”“刚好那天有事,不行啦!”“有个设计需要你协助,可以吗?”“我自己的事情做不完,那里有空?”“可否邀请你担任崇拜主席?”“不行啦,我自己的灵命未达致‘标准’。”“你有实行十一奉献吗?”“那里可能,我上个月的都很少去Old Town、McDonald、富临酒楼咯。”“请你出席今晚教会诗班练习,可以吗?”“我应该不能出席,因为教会一周只有一次免费提供羽球场,怎么可以浪费?”“你可以买餐卷送给人出席福音聚餐,这是其中传福音的方式。”“天下那里有免费的午餐,更何况我自己家人都没有请,还会请别人?”“可否使用你的车,载人到某地方?”“我的车不方便,常常需要Stand by的。”“除了参加主日崇拜,是否可以多出席一些教会其他的聚会?”“不行,十诫亦仅教导‘守安息日’而已。所以,其他六天需要做工。”

到底真的有颇强理由或因素使你拒绝许多次的邀请和参与,抑或生命中仍不能承受那些的轻与重?许多时候我们不愿意马上答应或回复,或许我们有太多的挂虑和担忧,使到我们犹豫不决。然而,笔者从另个视角来看,教会常常难找服事者和事奉人员,很多时候是斤斤计较的心态作祟。担心在教会“免费”服务太多,有时又要出钱,而且还要出力。“出完”一切,有时仍需忍受背后的闲言闲语,似乎在教会事奉,需要冒遍体鳞伤风险。久而久之,没有人赶出来事奉,愿意站起来领导。对笔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人愿意牺牲多一点!当基督徒不愿意操练牺牲生命时,我们的属灵生命处于疲弱,最终,可能会从人群中抽离。以下一则见证希望作为我们的鼓励:

某次一位弟兄请求牧师把他名字从教会除掉,因为他觉得作基督徒没有意思。牧师问他每天祷告吗?答,不会。你每天读经吗?答,没有时间。你有为主作见证吗?答,不懂。牧师已经清楚他属灵的毛病,就说:可以答应你的请求,但在除名之先,你须替我作一件事。今天下午二时,我约一位生病的弟兄,因另有约会不克前往,请你今天代劳。这位弟兄因要急于脱离教会,也勉强答应下来。牧师为他找好了探望病人的经节,教导他祷告的话。他回家后,因系初次作这种工作,操练了一个上午,恳切祷告,求主同在。下午依时前往,病人家属开门见来人手持圣经,道貌岸然,欢呼牧师来了。这位弟兄直接被引到病人床前,心里虽然紧张,但也只好照牧师之教导而读经、祷告。因神施恩怜悯,病人立见好转,举家一致感谢、赞美,欢乐异常。他带着非常兴奋的心情回到牧师办公室,不再要求除名了,因他经历了一次事奉的喜乐。

Saturday, May 21, 2011

牧者的话12:独居老人的呼声

上周孝亲主日笔者证道分享“爱从我们开始”,主要锁定今日家庭忽略家里年老的父母或长辈。笔者从耶稣的孝亲榜样提醒现代的家庭(参阅:约19.26-27),虽然我们的生活困难,但安顿年迈的父母是儿女的义务。笔者从两个社会现象来看现今许多儿女没有妥当安顿晚年的父母:第一,实兆远愈来愈多独居老人,以及第二,愈设愈多老人院。这篇信息分享后几天,5月11日笔者在星洲日报阅读到一则“不要让独居老人因寂寞患忧虑症”的报道。原来,我国妇女、家庭与社会发展部已目睹一个趋势,社会上许多独居老人因为孩子成家、出外念书或工作,无人陪伴,长期被忽略而心灵空虚、寂寞,并且患上空巢综合症,最终患上忧虑症。根据国家人口及家庭发展局(LPPKN)于2004年进行的人口及家庭研究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41%的60岁以上独居长者患上空巢综合症。为了防止此情况进一步恶化,该部推动了一个“一天拨一通电话给父母”运动。鼓励为人儿女者每天打一通给父母,和父母聊天,关心父母,避免父母心灵空虚寂寞而患上忧虑症。
“一天一通电话给父母”会不会很难?笔者颇为认同这个运动,期待有更多忙碌的儿女积极回应此运动。所以部长拿督斯里莎丽扎提醒为人子女者,不要再以“我很忙”为借口,逃避照顾父母的责任。作为牧者,我经常一个的挣扎就是无法抽空回乡多陪伴母亲(虽然我的母亲不是独居老人;另外,我的母亲经常会到牧师楼小住几天或一个星期)。但是,过去几年,笔者不知不觉养成时常拨电回家与母亲聊天的习惯,一边阅报一边与母亲聊天是有另一番滋味的。虽然不是每天一通电话给我母亲,但一周至少4-5通电话。在电话中,通常是对方讲的比较多,但我自己却乐于听其“报告”的消息和动态。每次电话沟通后,我总觉的对方自己感到心理有“满足”,深信也是一种给她纾解的方式。我深深体会每天一通电话,不仅建立感情,也分享心事。最重要,让父母的心情得以纾解,不致患上忧虑症。
宣道堂贵为最老的教会,不仅历史悠久,年长者亦众多。我们有必要从长计议推动社区乐龄服务工作。教会如何凝聚现有的年长者和弟兄姐妹从事社区乐龄工作?这是我们前面的挑战。乐龄团契的设立不是为了聚会而已,更加重要的激励更多年长者顺水推舟进入社区服务那些独居老人。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一来自己免于患上空巢综合症,再来能找到生命活着的意义。所以,是时候教会需要思考一个乐龄事工计划蓝图,集思广益寻索更有效的社区乐龄服务工作,让更多社区独居老人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内容。

牧者的话13:多做就会少说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是位思想家、散文作家、诗人。1803年5月25日生于波士顿一个牧师家庭。1882年4月27日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去世。他说过一句话:「工作最少的人闲话最多。」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呢?按台湾知名讲员寇世远认为这是实在说对了。你不做事,闲话自然多;你一直在忙着做事,就没有时间说闲话了,而且一做事,自然知道不容易,你就不敢挑剔别人了。(取自寇世远《谨慎之道》)

记得笔者在小学生涯时代,学校提倡《多说华语,少说方言》的运动。反观现在,自己又认为时代似乎开始变迁,语言使用方式亦有所不同。现今华裔子弟家庭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多以华语为主,可能学校需要提倡的是《多讲方言,少说华语》,让有关籍贯的方言能延续下去。哈哈,这算为是一个脑力激荡的问题吧。无论如何,社会上有不同优良的文化在提倡和推动,这是值得关注的。然而,对于教会来说,你认为应推动什么好文化能促进教会的成长呢?笔者认为,若渴望看见现今教会不断增长,其中一个急需提倡的健康文化,即《多做为乐,少说为妙》。其实,教会里相信不缺乏事奉者和爱主者,只是许多愿意工作事奉,付出时间后,却引来闲言闲语。最终,这些能事奉者宁愿放弃事奉,也不愿被人无缘无故地“控告”和批评。当然,我们可以鼓励人说,我们事奉不看人的眼光和言语,只看上帝。恐怕这样的观念还来不及建立起来,自己已经遍体鳞伤被击倒了。

这里,笔者愿为那些不因人言可畏而打退堂鼓的事奉者喝彩,你们事奉的生命力一直在影响着许多人。深信不久后,你们的榜样将在教会中继续被学习和流传。我们需要这样的事奉者,因为主耶稣是如此呼召我们:“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十字架来跟从我。”(可8.34)所以,一个愿意事奉的基督徒,必须要有心理准备接受不同的挑战,包括人的闲言闲语。另外,我们值得安慰的是,耶稣曾提醒我们:“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着。”(太9.12)意思就是那些不愿工作或事奉,却仍然作出种种的批评。我们只能说,他们的属灵还未成熟,他们仍处于“有病”的处境中。所以,我们必须包容这些人。相信有一天,他们的“疾病”会得到痊愈。那时,教会必然增加更多的生力军了。

Friday, May 6, 2011

牧者的话11:鼓励后需“付代价”



星期一(2/5/11)中午一对夫妇(由太太代表)送给笔者一台最新推出的平板电脑IPad2,真的受宠若惊!接下来更多感动的故事。她说本来到电脑店购买IPad1,但店员告知隔天即将推出IPad2。这位姐妹真的隔天再回到有关店铺(若是平常的人,反正买了也是送给人,One和Two有什么分别?)购买IPad2。但是当天情况不同了,人山人海,而且排长龙。有关夫妇就在长龙中排了五个小时,为了购买一部新颖IPad2送给牧者。不仅如此,他们夫妇俩似乎愈排愈起劲,还与年轻人(若笔者没有了解错误,当天好像只有他们夫妇俩比较有年龄的)讨论有关IPad2,在了解后才知白色一款则属有限版(Limited Edition)。最后,他们还“抢”到白色款IPad2送给笔者。不知你了解其举止后有什么感受?笔者真的因他们的爱心而大大感动并感恩。通常,我们买东西送礼,按着我们的方便购买后就送,能多简单就简单些,能多容易就容易点。然而,这对夫妇让笔者学习,原来送礼不单大方,更应加上“用心”去送。当笔者收到此贵重礼物时,接着仅有一个想法和心态,就是往后的日子需要更应殷勤为主工作。自周一接收此份礼物,笔者遂决定善用此部平板电脑,协助行政工作处理。问题是,我从来没有使用过IPhone,IPad更加不用说了,如何有效执行行政工作?真的感恩,因劳动节假期,我的外孙刚巧从新加坡回乡,他为我“上课”,打下重要操作的基础。

得到某人默默献上的祝福,这些行动真的更催促笔者在事奉的跑道上更加不敢怠工、懒散和缓慢。另外,这些爱心行动亦激励全职事奉者继续不孤单地勇敢向前迈进。所以,过去一段的日子,有位弟兄每周一次送上水果,至今仍在祝福我们的家;有些弟兄姐妹在农历新年献上一些礼品,也有弟兄献上红包等。这些皆激励笔者懂得更加爱主爱人。另外,踏进宣道堂十五年的服事,教会亦精心为牧师楼进行维修和装修,此让笔者感觉教会的温暖和支持。原来,每个人都期待或需要得到鼓励的,因鼓励让人感觉被看重、被关怀和被注意。然而,领受祝福和礼物的一方,千万记得,我们得到鼓励后,需要付更多的代价去爱上帝,并且爱人;需要更热忱的事奉而不轻易放弃。

请大家不要误会,鼓励的形式不一定是得到一份礼物。这里,笔者也不是强调唯有得到一份礼物后才需要更加为主“付代价”。笔者期待教会推动懂得鼓励别人的文化(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并且得到鼓励之后,让我们懂得更加爱主爱人。

Saturday, April 30, 2011

牧者的话10:生命平衡,实践中肯

以下有三个教会现象是值得关注的:

(一)乐龄弟兄姐妹乐将奉献归予乐龄团契,此乃值得庆贺。因积极来说,这是乐龄团契贴心服务所带来的功效,也是乐龄团契创办后(虽早期有人质疑此团契创办的目的)赢得乐龄人士支持的证明。然而,一个现象令人担忧,许多乐龄弟兄姐妹仅看重乐龄团契的奉献,却不小心忘记委身教会的奉献。可能有些人认为,每个主日的乐龄聚会有茶点招待,所以,有些觉得需要做一些感恩奉献(值得鼓励)。但是,这些不应成为减少对教会委身奉献的理由,因教会是承担大家庭的责任和费用。另一方面,既然乐龄弟兄姐妹懂得在团契奉献,那么,乐龄团契本身应晓得如何管理此奉献项目——如何分配支持教会的圣工?若有人懂得奉献,加上我们懂得运用此奉献,这是两全其美的事。
(二)出国旅行愈来愈普及,此显示会众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强,这是进步现象。过去的年代,出国旅行是一件“大事”,反观现在出国旅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有些人一年出国旅行好几次,也有人设定目标一年至少一次出国旅行。其实,现在出国旅行和出国宣教体验可相提并论的。若你是喜欢出国旅行者,笔者提出“边旅游边学习”概念。通常参与旅行社的旅程,有些景点不是你所向往,但往往为了符合其他团员的需要(尤其基督徒团员占小部分),我们也得配合。假如爱出国旅行的基督徒能凝聚力量,我们可以提出符合基督徒原则的景点,一边旅游一边观摩学习,深信不仅让我们身心愉快,灵性亦得提升。说不定,一次的旅行,让你有机会支持海外宣教的工作。若是这样,何乐人不为?
(三)周六晚上聚会有愈来愈多青少年参与的趋向,这是好事,有什么担心?笔者不是担心青少年崇拜人数不断攀升,而是担忧教会有时在周六晚上举办特别讲座和布道会时,仍然以年轻人占大多数,而成年人和乐龄出席人数有减少趋势。若在过去举办这些聚会时,出席者主要以成年人为主。不知是否因开始《青少年崇拜》后,成年和乐龄群体认为该晚属青少年聚会段落,不便出席?以上周六《不再是我》复活布道会为例,不仅出席人数青少年占多数,甚至走进台前的决志者大约90%是年轻人。另外,三月份的周六晚上之《婚姻讲座会》和《家庭讲座会》,明显地这些讲座更适合成青以上者出席,但似乎仍以青少年人占多数。当然,我们可以感恩的是,在青少年崇拜开始后,减少担心周六晚上的讲座会“太少人”出席。但是,教会举办一些特别聚会是为了成年以上的对象,唯有这些群体被栽培,才能有生命力领导我们的孩子或下一代。

以上三种现象是今年笔者的观察和了解,或许你不赞同,但我们可以在主里彼此交流和交换意见。请电邮:lkmliew@gmail.com

Tuesday, April 26, 2011

牧者的话9:又是受难周

周四(21/4/11)晚上你在做什么?当我驾车经过实兆远天主教堂时,看见车水马龙,晓得天主教正举行最后晚餐的弥撒。其实,天主教不仅在最后晚餐举行弥撒,而在受难日当天也举行多场的弥撒(不同地方有不同)。我的车驾进十字路堂时,我知道自己已经迟到(出门前有个紧急辅导电话处理)。走进圣殿,已经感受到今年人潮较多(当然咯,因加进四间教堂:三一堂、恩典堂、新甘光堂和五条路布道所),其实,应该还可以更多的。
作为牧者,肯定先关心自己堂会有多少人出席?今年也奇怪的,主席在欢迎时段,邀请各堂会出席者站立。这就一目了然了解不同堂会有多少人出席此最后晚餐的圣餐崇拜。虽然,站立人数显示宣道堂是最多出席人数,但平均来说,真的出席人数不到崇拜人数的一半。你觉得的,我们是否是最多出席的人数呢?当然,我们可能自辩,其他堂会似乎也没有一半的人出席。此乃人性的一面,好的榜样鲜少人学习,不好的榜样,人常常引用安慰自己。自问:难道耶稣的受苦受难不值得我们一年一次的纪念吗?
来到周五(22/4/11),你有操练禁食祷告吗?宣道堂好像只一年一次推动禁食祷告,难道这“一天”又难倒我们?其实,我们期待一个月一次禁食,也可以一个星期一次禁食。可以全禁,亦可部分禁食。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操练禁食。尤其这个社会愈来愈趋向暴食暴饮、毫无拘束和我行我素。我们需要透过禁食操练学习节制、克服和真自由。那么,晚上的受难默想祷告会,你有出席吗?
周六的“不再是我”布道会,你应该会出席了吧!问题是,你有携带新朋友吗?带领新人进入教会的聚会是今年教会非常重视的一环。耶稣受苦受死又复活,目的就是成就救赎工作,让人与神和好,生命充满盼望。所以,你所带领的人意义非凡。若错过此次机会,千万千万勿重蹈覆辙了,五月七日还有一场“母亲节诗歌布道会”,记得带领人出席!
今天复活节感恩崇拜,你有没有出席崇拜呢?当然有,不然这么会读到“牧者哦话”。以上已进行过的聚会若你没有出席,期待明年你认真看待“受难周”,若你“强迫”自己参加,深信你有意想不到的体验。若许多弟兄姐妹不愿参加此系列聚会,牧师无话可说(报告也报告了,将也讲了);若教会执事和G12小组组长也不出席,尤其最后晚餐圣餐崇拜,牧师真的真的无话可说了!

Saturday, April 16, 2011

牧者的话8:建立防卫堡垒:合一和顺服

“为什么青少年人这么激情的敬拜,会不会太过情绪化?”此乃看我们如何寻找圣经中提及崇拜和敬拜的经文。我们是选择性找出支持敬拜需要温和和安静,还是专找有论及激昂敬拜的经文?无论怎样的敬拜,若生命能结果累累则是我们的期待。所以,无需在某个年龄层出现激昂的赞美时,我们以“文静”敬拜的经文反对;同样的,某个年龄群体较以温和的诗歌敬拜时,我们又以激昂赞美的经文发出异议声音。今日基督徒应学习尊重别人的不同,不会因别人的不同而构成分裂的威胁。 “为什么一定需要实行十一奉献,不是说奉献是甘心乐意的事吗?那么,为何处处为难信徒呢?”许多信徒不实行十一奉献其中理由,主要认为此奉献是旧约的观念,新约是恩典时期,没有强调或“强迫”信徒奉献。这是误会!难道旧约的经文不能运用于新约时代的教会,亦不适于现代吗?那么,保罗说:“所以弟兄们,我凭着上神的仁慈劝你们,要把身体献上,作圣洁而蒙神悦纳的活祭;这是你们理所当然的奉献。”(新译本,罗12.1)这是全然献上的教导,难道不包括我们的十一奉献(可能更多)吗? “为什么需要参加异象祷告会?不是已经有G12小组聚会了吗?”很多人对每周的时间表皆谨慎安排和计划。许多时候,我们的时间花在个人和工作方面皆觉得不足。然而,时间花在与神亲近方面,许多基督徒觉得不值得。为何笔者有如此看法?从参加异象祷告会和G12小组教会人数而论。弟兄姐妹对给予上帝的时间常觉得已太多,至于时间花在个人事务或电视节目常觉得不够。这是我们心态的问题。 “为什么需要增建博物馆?不是已经有一栋旧牧师楼作为博物馆了吗?”这个问题其实笔者在不同场合和文章里皆交待了。但人仍不愿接受“事实”。试问:若家中有个孩子成为某项运动的国手,又或者在某项学术的研究享有国际名誉,你会问为何需要这些“名誉”吗?你会阻止孩子得到这些荣誉吗?从大马教会历史发展来看,教会有轰轰烈烈的宣教事业史迹,更有无数对国家带来贡献的史实,难道你不像公布于世吗? “为什么牧师楼需要装修?牧师不是应过简朴生活吗?”当有弟兄免费提供牧师楼室内设计,又有弟兄奉献一笔款项作为装修牧师楼费用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牧职关系委员会的讨论后,终于四月开始牧师楼装修。若说装修,它也是一次的维修。因住进近十年,许多地方需要翻新和更换了。今年,在宣道堂已进入十五年事奉,想想这也是“服事十五周年”教会对牧者贴心关怀的安排吧!无论如何,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和回应,就拭目以待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时,笔者在数次的聚会、营会和计划中感受到教会该进入迎接复兴的到来,最后,笔者多次也心痛复兴就那样擦肩而过,始终复兴未真正临在。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发觉其中无法经历复兴实实在在的临在最大的原因则是教会缺乏合一和顺服的生命。2004年推动《经历神营会》(ER),过后因一些人有自己的看法,最终暂停;2006年推动十年时,开始推动每周二异象祷告会,期待教会领袖、G12组长、主日事奉人员等皆应出席。至今,没有多少人出席,反之,许多人因自己有不同的看法,纷纷打退堂鼓。这些只不过冰山一角的例子,其实还有许许多多“不合一和不顺服”的心态和行动促使复兴延迟在宣道堂发生。弟兄姐妹,若我们期待教会经历复兴,曼绒带来不一样改变。记得,复兴从自己开始!

牧者的话7:从祷告开始

“牧师,其实仅需在这个组织里加上多一些的属灵元素和原则,一定能做的更好!”、“牧师,你有没有Second Man协助你负责该项事工?”、“牧师,你需要一个代祷团队,不断为你祷告成为属灵遮盖。”、“有些事,你一个人无法做完的,应该分配给更多人负责。”“为什么经历神营会暂停了?很多人需要这样的营会。”这些都是今年来自不同教会和本堂的弟兄姐妹向我提出的问题,其实还有好多类似问题,有些自己都忘了他们所提的是什么了。但是,大家所关注的就是个人属灵生命的经历和能力问题,简单来说,是一个我们有没有每天与神同行的生命。笔者认为,宣道堂没有缺乏什么,仅仅缺乏一个热于祷告的生命。若我们懂得一切从祷告开始,笔者深信,我的属灵同工将会愈来愈多,教会的经济状况将会愈来愈稳固,服事的生命将会越来越坚强,得救的灵魂将会愈来愈涌进教会。我更加有信心,许多人将争取成为G12组长、更多人愿意加入G12小组、每日晨祷会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人数、每周二的异象肯定看见爆满的现象、三堂崇拜必然坐满人等。我所亲爱的同工和弟兄姐妹,开始迫切祷告吧,一切从祷告开始——我们将会以上帝的眼光来看一切事情的演变和发展。 马丁路德说:“如果有一天我忽略了祷告,我将失去信心之火”;Charles Finney说:“祷告不是要改变神,而是要改变自己,好让神为我们成就他原本就要成就的。”其实,许多的属灵伟人之所以成为属灵伟人乃是一切从祷告开始。若今天你我期待经历生命的改变和信心之火,更加盼望教会复兴和社区转化。那么,现在就开始祷告!不是一时的祷告,而是持之以恒的祷告;不仅为个人需要,更是为神的国度扩充而祷告;不单求区域性教会的复兴,更祈求国家性和世界性的教会复兴。我们从祷告开始,你将看见自己、教会、社区,甚至整个国家和世界的改变。这样,我们应该做什么才能目睹更新和改变呢?颇为简单,献上自己祷告的时间,加入团队的祷告,并以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祷告,深信生命将经历与众不同的更新与改变。以下是一些建议,让你参与和操练: v 独自面对神:每一天必然有个时候与神面对面,不仅如此,操练“不住的祷告”——无论在驾驶、走路、购物、运动、工作等,你可以使用不同方式祷告。这样的祷告将让你的“信心之火”难以熄灭。 v 三人行:教会在G12小组里推动“三人行”祷告,即是在组员当中找到比较默契的三个人,形成一个祷告小组。它不仅发挥祷告作用,更是心灵交流和心中倾诉的重要时刻。 v 参加晨祷会:这是有纪律性的加入一个祷告团队。它需要你每天清晨付出一个小时的祷告,祷告的成员作为你的守望者(关心你每天是否有参加,为何缺席等,无形中鼓励你有纪律性的参与)。自1997年3月1日成立的晨祷会已成为宣道堂一个纪律操练祷告的场所,至今,你参加过多少次? v 异象祷告会:这是教会每周一次“火力”的祷告,更是教会操练合一祷告的聚会。我们操练顺着圣灵的指引进入敬拜与祷告。学习生命的步伐和主权必然降服在神的大能和掌管。我们知道,唯有顺服圣灵,才能体会天父的心意,并能心甘情愿为他活出最好的生命。 v 主日的代祷:笔者非常期待每个主日代祷的时刻,很感动看见主席按着圣灵提出每个代祷的项目,目睹弟兄姐妹为有关事项迫切祷告的情景。许多人在个人祷告时很会祷告,但在众人面前却步祷告。然而,透过主日代祷段落,大家开始操练在众人面前的祷告。久而久之,代祷成为我们美好的属灵习惯。 笔者期待当宣道堂的每个会友或慕道友走进这间教会时,让他们感动的不仅是美妙的诗歌、古色古香的建筑物、舒适的环境和热情的招待,更是恳切祷告的声音与祷告带来的改变和更新的生命。

Monday, April 4, 2011

牧者的话6:目标800人

笔者于2006年推动“十年计划”(2006-2015)时,已锁定教会十年后人数目标为1500人。当然这个人数是包括各年龄阶层出席教会聚会的会员和慕道友。从2006 年开始,每年皆锁定某个人数增长目标,虽每年所设定的目标未曾达到。今年也不例外,教会仍然“因着信”,展望今年人数会达致800人,这是信心宣告,亦是信心之旅。约尔·欧斯丁(Joel Osteen)在新书《成就的时刻》(台北:保罗文化出版,2010)之第一章开宗明义的标题:“你比自己想的更接近目标”。坦白说,过去几年“失败”的经验,让笔者在编写2011年人数目标时,颇欲保留2010年的人数目标,不想再“欺骗”自己了!然而,自己感觉又对不起上帝,为何对他没有信心呢?年初,阅读该书首章遂激励了笔者。“许多时候,我们因为太快放弃,而无法得到上帝所赐最好的;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么靠近胜利。坚守信心,再多相信几天,再做几周对的事情,再保持几个月的信念,你就会看见应许成就。” (页9)了解此观念后,我不敢太快放弃,因为相信应许或许就在下一刻、下一个月、下一年就成就了。所以,这里我呼吁大家,我们一起坚守信心,800个人会在不久后涌进教会。但是,我们亦应有行动,以下有几个建议一起努力: · 一起把家人带进教会:最难,也最容易带领的群体就是你的家人。若我们活出最好的生命,更殷勤耕耘,深信不久好他们会被吸引进入教会。若他们是冷淡而停止聚会的基督徒,不要放弃,以祷告和持之以恒的邀请,他们会被你感动的。 · 注意常常缺席的信徒:有些人做礼拜,真的是“坐礼拜”。对他们来说,对主长斯相守是件困难的事。若生活有故障和挣扎的事故发生,第一件事就是“放弃”到教会。我们应留意此群体,因为他们需要别人的关怀。 · 发挥小组牧养功能:G12小组是教会一个颇为关键的牧养系统。若组长和组员齐心发挥牧养的功能,深信每个走进宣道堂的慕道友,不会犯上“前面进,后门出”的教会牧养毛病。 · 活出与众不同的生命:基督徒活出更新和丰盛的生命必成为社区极大的吸引力。社区朋友可以因基督徒有见证的生命而进入教会,他们也可因基督徒没有生命的见证而远离教会。所以,你活像基督的生命是何等重要。 · 关心你的亲戚朋友:一项统计显示,许多人愿意走进教会不是因为布道会、爱筵、家庭营、演唱会和各项教会所举办的活动。真正让他们进入教会是因为“你”—你过去不断付出关怀和爱心,你不间断地邀请他们出席某个聚会和活动等,最终打动他们走进教会。记得,你是很重要的! · 接受布道技巧训练:每个热爱传福音的人,皆愿接受装备,目的是让更多社区的人因我的装备而得福。有接受布道训练,我们将除去传福音的恐惧和障碍,颇为自然地与人分享好消息。 我们期待每个信徒愿意照以上所提的付出行动,这样,“无论得时不得时,总会救一些人”。 当然,以上所提的不可能是最全面的建议,却是属于宣道堂“得人”的一些策略。无论如何,我们从这些开始去体验“得着800人”的属灵经历。

Tuesday, March 29, 2011

与宋尚节博士“相遇”


在卫理公会,或者说在华人教会圈子里若问:“谁会不认识宋尚节博士?”,可能会被人取笑,认为我们没有见识,又或许没有历史常识。然而,3月13日拜访了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坑北的宋博士老家,特别在坑北教堂底层参观其灵柩后,感触良多,笔者从纪念性视角来看待此属灵伟人的伟绩。观后自省,个人深感过去或许多在见证中、布道中,讲道中等追溯此位属灵伟人史迹,却忽略了进行有规模纪念性的具体计划(当然没有否认过去曾以宋尚节名誉举办了无数的研讨会和工作坊活动)——如何让其灵柩所在之处构建一个兼具文化旅游、研究和灵修培训中心之胜地?笔者深信,若海外华人卫理公会,尤其西马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以及新加坡华人年议会联合组成一个类似《宋尚节博士纪念公园》筹委会,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成绩。为何我们需要投入这样的计划?笔者归纳以下三点作为参考理由:

(一)一个人物的理由:让宋尚节灵柩有固定的墓园。宋尚节博士于1944年8月18日安息主怀,安葬地点是在北京香山。过去的六十多年以来,各地不同的信徒皆到此处参观其墓地,借此机会思想和怀念宋博士从神领受的负担、使命,以及如何对中国教会,甚至南洋教会带来极大影响。2009年,由于香山地段政府需要发展,王天声牧师(宋博士的外孙)在该年五月及时将宋博士灵柩、宋师母和大女儿宋天婴的骨灰盒一并搬运会老家坑北,免除被铲平的厄运。经过近两年时间,其灵柩仍安放于坑北教堂的底层。如今,秀屿区和坑北的教牧同工已在教堂临近买了一块四英亩地,准备建造宋尚节培训中心和墓地。然而,他们需要海外华人教会的援助和配搭,我们是否有义务一起完成此历史性的工程?虽然,宋博士安息前曾嘱咐宋师母:“不要为我买好棺材,竖立大墓碑,让人纪念;也不要做衣服,这个臭肉体用土埋葬就算了!……。主的大仆人摩西死后,主把他埋葬,隐藏起来,没有人知道他的坟墓。如果你和三个孩子要知道我葬在那里,就用一块小小的石头,写着‘主的小仆人宋某某’好了。”(参:利未整理,《失而复得的日记》,香港:宣道出版社,2006,页428-429)是的,此乃一个谦卑仆人的肺腑之言,但不足以说明后人无需为一个属灵伟人进行一个纪念性的计划。

(二)一个文化的理由:设立宋尚节纪念馆以供后人纪念和研究。现今其灵柩被挖起,无一墓地。所以,此是一个契机,可以重新安顿和规划有关宋博士灵柩的固定墓地的用途。若能透过海外华侨专业基督徒周详规划,深信将来此墓地不仅是纪念性用途,更是研究培训的中心等用途。我们有需要建立一个《宋尚节纪念馆》,成为属灵遗产和文化事业推广的象征。一个人物为鉴,黄乃裳于1901年3月16日开垦诗巫,前后三批带领1,118人抵达诗巫进行垦殖工作。如今,他的付出已被后人纪念,包括基督徒、海外侨领和当地政府的重视,设立《黄乃裳纪念馆》作为发展文化事业用途。“为了纪念著名的维新志士、侨领和革命先人黄乃裳先生的光辉事迹,闽清县委、县政府通过发动华侨捐资等渠道,闽清县城关台山建设了一座《黄乃裳纪念馆》……。黄乃裳纪念馆始建于1994年12月。1995年12月纪念馆落成,历时一年余,总投资350万元,其中海外乡亲捐资260多万。1996年10月举行了开馆剪彩仪式……。随着纪念馆的不断完善发展,现已成为一个融纪念、教育、观光为一体的名胜景点。”(浏阅:http://www.visitfj.com/FJTIS/VisitFJ/Destination/Scenery.aspx?type=1&cityid=1&id=667&MT_ID=1299)从《黄乃裳纪念馆》的事件来看,《宋尚节纪念堂》暨墓地能顺利建造,海外华侨(华人基督徒)扮演颇为重要角色。无论在人力,更是财力方面的支援。若海外华侨能全力支持,深信当地政府将给予有关教堂更多方便进行文化事业的建设。


(三)一个思源的理由:让南洋教会有感恩和参与的机会。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南洋教会在1930年代下旬,上帝透过宋尚节博士挑旺了各地的许多教会,尤其新加坡、马来亚半岛和砂拉越。随即,复兴之火蔓延到各个教会。至今,仍有历史的见证人在追溯有关历历在目的奋兴经历。宋博士曾三趟来到实兆远宣道堂领会,一个典型生命更新的林秀洁姐妹(九十八岁),从不渴慕读经到爱慕读经(她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从不爱惜人的灵魂到爱传福音,从不懂祷告成为祷告勇士(目前身居新加坡身体欠佳,前一两年身体健康时,常替病人服侍祷告)。这是一种持之以恒之复兴经历,并持有热忱的心为主燃烧!难怪王永信牧师亲身经历后,每次思念起当时的情形,一种火热的感觉从心里浮起,更忍不住对这时代发出深层的呼求:“主啊!何时?何时我们才能再看见复兴呢?何时才再兴起你大能的仆人来呢?你的教会何时才能奋兴起来呢?广大的人群何时才能享受你救恩之乐呢?”(参阅:王永信,“宋尚节所信的神也能使我们复兴”。《失而复得的日记》,页442)现今是时候重拾宋尚节的精神,是时候思源宋尚节为南洋教会所付出的生命。1940年一月八日,宋尚节在新加坡领了最后一场聚会,九点还为患病的黄碧銮姐妹祷告,十点赶赴码头坐船回中国。1940年12月本打算再去南洋,连护照都办妥了,但其伤口复发,无法再到南洋领会了。一个在病患中仍纪念南洋教会需要的仆人,现今南洋基督徒是否应该也有思源的行动,在宋博士灵柩被挖起后仍未有墓地之际,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些事呢?


笔者非常荣幸,三月13日能随《世界华人浸信代表团》到莆田市秀屿区坑北教堂参观宋尚节灵柩,并参与《宋尚节博士纪念墓园及灵修院之异象座谈会》。会上了解此代表团有意参与策划建造《宋尚节纪念墓园和培训中心》的计划。会后,代表团也讨论如何落实此计划的初步构思。这里,我期待海外的华人卫理教会能配搭一起建造此伟大的工程。所谓“多人好办事”,若大家珍惜此合作契机,深信必在东南亚华人教会历史上掀开新页章。冀望这时代华人教会能与宋尚节“相遇”!

Thursday, March 17, 2011

牧者的话5:乐龄有希望

本周末是乐龄主日(12-13/3/2011),笔者先祝乐龄弟兄姐妹有健康身体、有丰盛生命,也有生命的希望。进入乐龄阶段,众所周知是人生最后阶段,但不是人生的穷途末路。若我们多用一些心思和默想,更花多一点时间付出和服务,深信乐龄的阶段将成为最有力,并最感人的阶段。其实,乐龄人士最大的阻挡不是身体欠佳,而是我们的意识和观念左右和影响——意识告之自己年老无用;观念锁定自己是退休人士,不再过问“江湖上”的事。是的,健康是年长者最基本的本钱(或许金钱不再是我们的困扰)。但若无正确的观念思想和意识形态在驱动年长者,即使有健康身体,我们仍然进行一些颇为自我中心的行动和表现。我赞同,乐龄阶段应该放慢脚步,并过些较悠闲的生活。然而,笔者相信乐龄基督徒拥有专业和经验,更拥有耶稣的生命。因此,在生活上放慢和悠闲之际,我们却可应用过去的经验和专业成为下一代的“顾问”。在没有任何名誉和地位催促之下,自愿挺身而出,与下一代或接班人肩并肩作战。继而,让这一代的人看见乐龄人士等于看见了希望!

在实兆远这块土地,若教会不看重乐龄事工,似乎白白送走“宝贝”。我们需要两方面的配搭:第一,乐龄本身。我们需要更多同龄的弟兄姐妹起来承担此福音使命。没有人比我们更加了解他们,唯有乐龄人士本身最明白自己的需要。倘若他们愿意起来负担此事工,在心理角度来看,笔者深信乐龄人士会做得更好和更深。当愈来愈多同龄的弟兄姐妹愿意到乐龄的家里与他们聊天(这方面年轻人难行,因大家皆认为自己好忙,与年长者谈起天会没完没了的)、为他们代祷等,深信乐龄基督徒会得着许多乐龄亲戚朋友;第二,需要年轻一代的协助。我们需要更多成年人和年轻人投入服务。假如年轻一代能透过他们的学识和专业,开设不同才艺班和教育班,深信会吸引更多乐龄人士走进教会。例如我们可透过学习电脑、乐器、语文、舞蹈、辅导、运动等作为乐龄人士“终身学习”的兴趣课程。故此,早期教会设立《乐龄休闲中心》的目的就是期待成为“终身学习”场所,提供各类学习活动,并成为教会与乐龄人士桥梁,让他们在人士最后阶段能活得积极和灿烂,最重要在此学习过程中能“碰见”耶稣的生命。之后,他们因耶稣的爱而走入社区,服务社区有需要的乐龄人士。笔者认为这样的乐龄的生命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亦是乐龄生命活出希望的印证。

笔者期待,在每年的乐龄主日,甚至是孝亲敬老活动方面,不单是乐龄人士或长辈的一个“纪念日”,更是提供乐龄基督徒重拾信心和使命的一个日子。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乐龄朋友走进教会,认识耶稣成为个人生命的力量和救主。Yes!乐龄是有希望的。

Monday, March 7, 2011

牧者的话4:学习领导(6/3/2011)



2011年2月28日(一),下午在主持了出殡和安葬礼拜后就匆匆忙忙赶往Tanjumg Malim赴期盼已久的《转化领导培训课程》,此课程由黄锦光牧师教导。期盼是因个人坚持相信一个领袖需不断进修才能提升自己的素质,另个期盼原因是此课程可谓大马教会有史以来第一个有关《转化领导课程》的训练,特别注重教会牧者和平信徒领袖的培训。故此,倡导者黄牧师解释编导此课程理由:“牧师与领袖都背负着地方教会的成长和充满活力之领导重大压力。这些压力往往会产生争执而影响成果。许多领袖也因而离开他们的服侍单位。 许多属灵领袖对世俗与属灵领导方式配合方面缺乏经验,因而对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现今的教会领导层都过忙于教会服侍而缺乏时间培养领袖们来面对各种挑战。许多教会都欠缺强而有效率的领导阶层。现今教会正需要一个系统化的领导方式来培育和训练各阶层,从牧师,父老,委员到执事都须有这方面的训练。 我们承认有效的事工源于人力资产-善用知识、智慧、技能和机会。现今时代是属于那些懂得利用他们才能的人。 ”由鉴于此,这套课程专门探讨教会问题、挑战和解决方案。它主要从八方面着手培育今日属灵领袖,所以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八个单元完成,即个人性领导、属灵性领导、异象性领导、组织性领导、关系性领导、策略性领导、转化性领导和毁灭性领导。
笔者参加过第一个“个人性领导”单元,发现此课程为现代牧者和平信徒领袖提供一个知识和实践平衡的思考平台,更加提升今日领袖牧养素质。什么是“个人性领导”?就是一个领袖“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领导和管理自己的生活。领导责任从自己开始。 那人不能有效地领导他人,除非他/她可以先管理好和领导自己的生命。个人性领导才能是恢复我们内心,重新调整我们的私人生活,纠正我们的性格弱点(行为,态度和习惯), 通过自我理解开发潜能,并加强个人技能,例如管理我们的首要事项,时间和资源。”所以,今日教会必须思考,如何与牧者一起配搭推动教会的复兴。过去教会的牧者皆以“一脚踢”实行教会的工作和任务,许多信徒看在眼里,心存感恩,觉得教会聘请一位的“好牧者”。这样的文化不断被灌输,所以,牧者从讲台到台下的工作一律照做,能讲道,也能探访,更能驾福音车和关教会的门等。若牧者受召驾福音车和关门,未免需要付太昂贵“薪金”吧!然而,今日信徒却觉得牧者如此行,却显出牧者的“谦卑”和殷勤。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家的思想必须提升,懂得以更专业和前瞻性眼光看待今日牧养的工作和挑战。这是一个团队的时代,不应该觉得没有谁就不行;我们是互相配搭,一起建立上帝的家。“一脚踢”的时代应该成为过去,若现今基督徒仍存在这样的心态,教会无法前进,因大家“等”牧者回来处理、关心、行动、付出……。最后,许多人被忽略、被冷漠、被拒绝等。因此,牧师邀请你参加此《转化领导课程》。我们很荣幸,《思源神学中心》成为《转化领导专科学院》的伙伴,黄锦光牧师将于2月29-5月2日在神学中心教授该课程第一单元“个人性领导”,期待你现在就开始报名,因名额有限。




牧者的话3:就是这么简单(27/2/2011)

上周六(19/2/11)青少年崇拜(My Service)庆祝三周年感恩聚会(青少年崇拜开始于2008年2月23日)。虽然没有高调庆祝,却不失感恩意义。感恩性质主抽是一个生命的见证。大会特别安排李万千弟兄(现任青少年团契团长,16岁,就读ACS中学)接受现场专访其走入教会和经历神的见证。此专访独特之处是有一组义务“演员”透过戏剧方式将万千弟兄两个特别经历见证演出,让会众有种身历其境之感。当晚,我们见证了教会在某些事工上默默耕耘必会看见成果!

有两个生命经历预备李万千踏进教会的契机:第一,儿童园地的聚会。教会儿童事工在1998年6月27日成立儿童园地,目的吸引更多未信徒家庭孩子有机会走进教会。此儿童园地能成立,乃是当年在教会成为行政助理的余深庭姐妹愿意顺服并负起领导的责任。这一切给予众多孩子一个机会走进教会。李万千就是一个例子,他在小学四年级参加了儿童园地,此成为他生命中的转捩点——踏入教会的契机。第二,团契的关怀。若有团契组织,却没有关怀的生命,这样的组织是“死”的。李万千在初中一因患上骨痛热症,并危及而在怡保专科医院(Ipoh Specialist)加护病房(ICU)治疗。当时导师叶有祥弟兄凭信心首次驾福音车载一群青少年人到怡保探望万千弟兄(记得,牧师本身也到怡保,但那时对他的印象不是很深刻)。回程时,还走迷了路,最后仍平安抵达家门。然而,这样关怀的行动实在能打动非信徒家庭的心。因为这场的病,万千更投入教会的聚会,属灵生命日益增长。你有什么属灵经历吗?可能你的经历将激励更多人认识到耶稣基督。

由于事奉的人数减少,肯定造成参加儿童园地的人数顺应减少,终于在2007年儿童园地停止聚会了。然而,2011年深信另类的儿童园地将会死灰复燃!在儿童事工的计划中,教会将透过幼儿园设立一个“红豆冰乐园”,将从四月份开始聚会,每周六早上十点进行。开始阶段是邀请幼儿园学生加入,深信将会吸引更多非信徒孩子。当这些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后,“红豆冰乐园”将成为他们与教会的桥梁,在小学求学生涯中仍在此聚会中与教会有联系。故此,我呼吁有负担儿童事工的家长或弟兄姐妹,请即刻向幼儿园园长报名成为“红豆冰”老师。另外,在关怀事工方面,这几年已目睹更成熟的行动。透过小组,加上《曼绒新希望关怀机构》,我们常常有人在“第一时间”出来关心,并积极抢救灵魂。举个例子,刚过的一周,我们有两位姐妹至亲逝世,笔者颇为感动,周一(21/2/11)傍晚和晚上,犹如兵分两路到丧府关怀献爱心,每队成员大约20位左右。此外,还有零散“队伍”出席关怀,形成一股“关怀浪潮”,感谢主!

原来就是这么简单,当有人愿意出来负起带领聚会的角色,也有人愿意付出“第一时间”出席关怀,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被我们爱主的心而感动。深信,今年第一个“大丰收”就临近了。

牧者的话2:为奉献而赞美!(20/2/2011)

奉献金钱是否是你信仰生活其中最大的挣扎?实行十一奉献更是你欲想逃避?2011年教会强调在属灵事上追求“第一”,肯定的,圣经中要求的十一奉献正是我们所学习的属灵功课。许多基督徒不明白奉献意义,故此,我们常常从肉体的角度来看,忘记从属灵或永恒视角了解奉献之意义。从世俗的角度来了解,我们颇难实行奉献,因它要求给予会有多少盈利可得。然而,在属灵方面实行奉献,是一种无私地献上,更是义务实践诫命的要求,什么“盈利”可得。此外,你也无需成为监督者,监查教会领袖如何使用你的奉献,相信上帝会给教会管家懂得管理和运用此奉献。好像一个纳税人,若你赚取到某个程度,可能你报税会被抽取。至于抽取后的金钱,这些钱就被公共领域机关运作和使用;所抽取的税额不再有什么利息可得,更没有利益可图。你仅能相信国家会善用你的税额施行国家的发展和建设。

话虽如此,在许多实行十一奉献者的生命见证透露,他们在实行此奉献后经历上帝的供应和祝福。当然,这是值得赞美和鼓吹的见证。但须谨记,我们绝对不是为了这些的祝福而实行十一奉献,此与世俗价值毫无分别!有位姐妹向我提及,她为着孩子能在大专教育一场考试中顺利过关而感恩,为此孩子无需重考而节省了一年时间,更节省了好几十千。这位姐妹今年刚真正操练实行十一奉献,你说她是实行十一奉献后得到这样的祝福,还是其他?笔者深觉,若每一次的奉献皆是赞美的奉献,每一次的奉献也是信心的奉献,我相信奉献中会有祝福,奉献后会有神迹的。唯一担心的是,我们只是为了祝福和神迹才奉献!

我们祷告今年十一奉献的目标会达致每月马币25千至30千;明天或后年会达到每月马币50千或更多。若有这样的奉献数额,教会领导层必须有智慧地管理此数额,教会领袖有必要规划好奉献的款项,如何将之投资于永恒的事业。然而,我们仍活在世上,世上一些运作金钱的方式和策略值得思考和使用。主要两项计划待加强,第一,通过此稳定奉献,教会可邀请更多全时间同工加入负责教会行政和事工推动,甚至可增加教牧人员,负起不同年龄牧养工作等。第二,通过此稳入的数额,教会需要预备一个“储备金”,作为教会购置和增建用途。期待如此管理,我们可以在赞美中奉献金钱,并晓得这样的奉献是有价值的。

牧者的话1:新年新期待(13/2/2011)

很快的已送走农历2010年,我们“正式”踏进2011年了。不管你接受或不接受,预备好或未预备,2011年的新挑战和新生活已经冲你而来。如今需要做的就是预备好面对我们的挑战和生活。其实,我一直等待农历新年快点到,亦快速过去。原因很简单,庆祝农历新年是大家期待的焦点。许多华人在迎接阳历新年时,还未预备好心情面对新一年工作的挑战,也未提起劲欲“开工”;似乎在农历新年后,大家才“愿意”起来做工。坦白说,在一年之内,我最期待,亦是最担心的时间就是每年的十二月份和一月份。期待的是,那是我们检讨和进入丰收的时刻,甚是计划和展望另一年的时段;然而,担心的是,这时段则是旅游旺季和“放松”时刻,许多颇欲开展的工作需等待这些“旺季”过后才能实行。无论如何,若此两个月的“休息”让我们信仰和事奉能走得更远和更深,那是值得的!

现在,新年庆祝应算为过去了,是时候收拾心情为主在2011年活着更灿烂,更有感染力的生命。然而,新年正开始,许多自杀令人心酸的新闻不断上演。这些新闻对你有什么启迪?灰心、逃避,还有增添使命?我认为,那是催促基督徒更加把握时机,贴近人心,抢救灵魂。当人的生命愈来愈脆弱时,正是教会大收割的时候。若我们不把握此时此刻,或许良机则被“恶者”抢走!所以新的一年,弟兄姐妹必须有警醒的生命,抓住机会,创造美好将来。2011年,笔者期待教会能在属灵方面为主把握第一、拥有第一和创造第一。是的,你可以为主创造系列第一:第一时间关心人、第一优先权是上帝、第一位站起来见证神的能力、每天的第一个时间亲近神、第一份薪水献给上帝;还有,传福音排第一、生命见证排第一、奉献排第一、全心爱神排第一、爱人如己排第一、爱家排第一等。你若把这些皆排在第一,其实,你领悟到你生命一切是源于神,也归于神。当你愿活出如此“第一”,你不是互相矛盾,而是活出卓越和讨神喜悦的生命。

Wednesday, February 16, 2011

难走,也得要走!

大年除夕中午马来西亚首屈一指的男高音陈容弟兄安息主怀,而笔者真正在年初二早上阅读年初一星洲日报才得知陈容骤逝的消息。他的离开不仅是大马文艺界一大损失,亦是教会中失去一位好弟兄。笔者知道陈容此名字是从其马口哥哥口里而得。1994年,两年神学生涯后,笔者被派到马口卫理公会实习一年。那时,陈容四哥陈进福则在教堂对面的巴士站的店屋经营文具生意。我们时常有交谈,并谈及陈容弟兄文艺歌唱坎坷之路,但也了解他因有个清楚的使命,促使他走上这条难行的文艺歌唱的路。1996年神学毕业后,尤其在2002年成立了《曼绒华人基督徒文化协会》,一直期盼何时可邀请陈容弟兄和卓如燕姐妹莅临实兆远为这里居民来场文化飨宴,令人心灵升华。可惜,一切都已太迟了!
提倡人文,鼓吹文艺是条难走的路,何解?萧依钊(星洲媒体集团总编辑)一文:《悼歌唱家陈容》中透露,“十多年前,陈容、卓如燕、鲍以灵和我在后台聊天,才知道这几位艺术家的辛酸和委屈。要养家糊口,面对沉重生活压力的陈容曾说:‘人家40岁就拿一百万,我们40岁还没一万块,银行都没有钱,但是生命是用钱买不到的’。陈容继续说:‘政府完全漠视华裔艺术家,没给予应有的提拔和照顾;而华人社团找我们演出,都是要我们不收酬劳的义演,但我们总是要吃饭的啊!’。”(参阅:星洲日报,5/2/2011)在陈容弟兄安葬礼拜之后,被他视为最佳合唱搭档的卓如燕姐妹写了一则文章:《归去,无风也无雨》(参阅:星洲日报言路版,10/2/2011)。卓姐妹有感而发写道:“安息礼拜当天,我们将你在欧洲比赛时所得的奖品带到殡仪馆,一共7个国际大奖,其中一面冠军奖牌上写有”Bravo Chin Yong”(棒极陈容)3个字。看着心里禁不住感概:以你的才华,真正不逢时生不逢地啊!在国外,艺术家有国家有财团资助,他们只管搞好音乐就可以了,可在大马你却要拼老命;为了生存为了日后,你只能毫无选择地演唱和不停地教课,做音乐做录音,你多累啊!最后你加入传销业增加收入,无奈啊!”对此文,笔者深深感触和感叹,文艺之路实在难走。然而,陈容弟兄却勇敢地走出去,为大马文艺界和教会圈子开创新格局和新文化。隆雪华堂会长陈友信如此赞扬说:“陈容的离去令华社痛失一名从艺术走入社会福利工作,维持正义的人才,不过,他为后人留下一个艺术家的典范。”(星洲日报,5/2/2011)虽然陈容弟兄已安息,若能产生“一粒麦子落地里死了,而生出许多籽粒来”(参:约12.24)的效用,深信对大马文艺界和教会发挥另个影响力。
陈容本已站在国际舞台上,但为了提升本土艺术文化的使命而回归大马,这种精神值得钦佩和学习。写到这里,笔者深觉过去大约十年在实兆远这块“文化沙漠”上所耕耘和付出,相比之下,真是微不足道。在文字方面,自2002年十月出版了《思源报》,除了缺乏编辑和美术人才,亦欠缺财力,每一期能付清出版经费,这就是恩典。《曼绒华人基督徒文化协会》也学习出版书籍,然而每一本的出版费需要作者或出版者亲自寻找赞助人;即使成功出版,仍然面对销售的困难,读者期待得到最廉宜的价格购买,却不问出版一本书的背后辛酸故事。鲜少人会觉得购买书是为了延续文化使命。在文物方面,自1999年举办了文物展览后,得到积极的回应。在2003年创立了《实兆远垦场博物馆》,吸引不少参观者。当然,作为旅游观光景点用途,它多少有一些吸引力。可是,若作为一个文化事业的投资,那就另当别论。自2009年双九节推出增建博物馆的计划,至今我们得到许多人的赞赏,因它促成大马首间基督教博物馆,更加保存和发扬大马教会历史的文献和遗产。但是,真正愿意投资的人未掀起热潮。欣赏你的付出是一回事,真正自己需要付出又是另一回事!这是在大马社会,甚至教会愿意投入文艺工作者的无奈和孤单。笔者期待不久后会有马币三百万至五百万的奉献进入《增建博物馆建筑基金》,一起创造大马教会的历史,建造一所属于大马基督教的博物馆。虽然我们不过如此,但记得保罗说:“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轻……。”(提前4.12a)此间基督教博物馆建成,内设有《宣教与历史研究中心》、人文书局、咖啡厅、多元视听礼堂、档案和资源中心,并简述和展示大马宣教历史与图片等。冀望此规模性博物馆建成,提升实兆远人文素质,更重现“牧师楼”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