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除夕中午马来西亚首屈一指的男高音陈容弟兄安息主怀,而笔者真正在年初二早上阅读年初一星洲日报才得知陈容骤逝的消息。他的离开不仅是大马文艺界一大损失,亦是教会中失去一位好弟兄。笔者知道陈容此名字是从其马口哥哥口里而得。1994年,两年神学生涯后,笔者被派到马口卫理公会实习一年。那时,陈容四哥陈进福则在教堂对面的巴士站的店屋经营文具生意。我们时常有交谈,并谈及陈容弟兄文艺歌唱坎坷之路,但也了解他因有个清楚的使命,促使他走上这条难行的文艺歌唱的路。1996年神学毕业后,尤其在2002年成立了《曼绒华人基督徒文化协会》,一直期盼何时可邀请陈容弟兄和卓如燕姐妹莅临实兆远为这里居民来场文化飨宴,令人心灵升华。可惜,一切都已太迟了!
提倡人文,鼓吹文艺是条难走的路,何解?萧依钊(星洲媒体集团总编辑)一文:《悼歌唱家陈容》中透露,“十多年前,陈容、卓如燕、鲍以灵和我在后台聊天,才知道这几位艺术家的辛酸和委屈。要养家糊口,面对沉重生活压力的陈容曾说:‘人家40岁就拿一百万,我们40岁还没一万块,银行都没有钱,但是生命是用钱买不到的’。陈容继续说:‘政府完全漠视华裔艺术家,没给予应有的提拔和照顾;而华人社团找我们演出,都是要我们不收酬劳的义演,但我们总是要吃饭的啊!’。”(参阅:星洲日报,5/2/2011)在陈容弟兄安葬礼拜之后,被他视为最佳合唱搭档的卓如燕姐妹写了一则文章:《归去,无风也无雨》(参阅:星洲日报言路版,10/2/2011)。卓姐妹有感而发写道:“安息礼拜当天,我们将你在欧洲比赛时所得的奖品带到殡仪馆,一共7个国际大奖,其中一面冠军奖牌上写有”Bravo Chin Yong”(棒极陈容)3个字。看着心里禁不住感概:以你的才华,真正不逢时生不逢地啊!在国外,艺术家有国家有财团资助,他们只管搞好音乐就可以了,可在大马你却要拼老命;为了生存为了日后,你只能毫无选择地演唱和不停地教课,做音乐做录音,你多累啊!最后你加入传销业增加收入,无奈啊!”对此文,笔者深深感触和感叹,文艺之路实在难走。然而,陈容弟兄却勇敢地走出去,为大马文艺界和教会圈子开创新格局和新文化。隆雪华堂会长陈友信如此赞扬说:“陈容的离去令华社痛失一名从艺术走入社会福利工作,维持正义的人才,不过,他为后人留下一个艺术家的典范。”(星洲日报,5/2/2011)虽然陈容弟兄已安息,若能产生“一粒麦子落地里死了,而生出许多籽粒来”(参:约12.24)的效用,深信对大马文艺界和教会发挥另个影响力。
陈容本已站在国际舞台上,但为了提升本土艺术文化的使命而回归大马,这种精神值得钦佩和学习。写到这里,笔者深觉过去大约十年在实兆远这块“文化沙漠”上所耕耘和付出,相比之下,真是微不足道。在文字方面,自2002年十月出版了《思源报》,除了缺乏编辑和美术人才,亦欠缺财力,每一期能付清出版经费,这就是恩典。《曼绒华人基督徒文化协会》也学习出版书籍,然而每一本的出版费需要作者或出版者亲自寻找赞助人;即使成功出版,仍然面对销售的困难,读者期待得到最廉宜的价格购买,却不问出版一本书的背后辛酸故事。鲜少人会觉得购买书是为了延续文化使命。在文物方面,自1999年举办了文物展览后,得到积极的回应。在2003年创立了《实兆远垦场博物馆》,吸引不少参观者。当然,作为旅游观光景点用途,它多少有一些吸引力。可是,若作为一个文化事业的投资,那就另当别论。自2009年双九节推出增建博物馆的计划,至今我们得到许多人的赞赏,因它促成大马首间基督教博物馆,更加保存和发扬大马教会历史的文献和遗产。但是,真正愿意投资的人未掀起热潮。欣赏你的付出是一回事,真正自己需要付出又是另一回事!这是在大马社会,甚至教会愿意投入文艺工作者的无奈和孤单。笔者期待不久后会有马币三百万至五百万的奉献进入《增建博物馆建筑基金》,一起创造大马教会的历史,建造一所属于大马基督教的博物馆。虽然我们不过如此,但记得保罗说:“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轻……。”(提前4.12a)此间基督教博物馆建成,内设有《宣教与历史研究中心》、人文书局、咖啡厅、多元视听礼堂、档案和资源中心,并简述和展示大马宣教历史与图片等。冀望此规模性博物馆建成,提升实兆远人文素质,更重现“牧师楼”的生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