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Monday, August 30, 2010

单亲同乐会激励讲座




昨天下午四点,我被邀请到曼绒新希望单亲同乐会主持一项激励讲座会,题目是“你是可以的”。出席人数大约有10个单亲家庭,二十余人。虽然人数不众多,但出席者能透过信息得到激励和互相表达关怀,这是单亲家庭难得一聚的机会。

母亲生日




昨天下午一点正在北京酒楼,我们六位兄弟姐妹及家人为母亲庆祝其八十一岁生日。六位兄弟姐妹和其家人能相聚在一起的机会随着年日增长是越来越困难的感觉。除了华人农历新年可以相聚之外,其他唯一相聚的机会可能就是母亲的生日。所以,当天除了为母亲庆生,亦是家庭团聚美好时光。虽然短短数个小时,却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和关怀。

信主后何去何从

信主重要还是不重要?由于是有关得永生的问题,肯定是重要。然而,若深一层思考,那么它的重要性在哪里?我们又怎样回答?是为了得到一张通行证,然后就等时间上天堂,抑或信主后生命比较快乐,有更多的祝福等,所以信主固然颇为重要。有一则故事值得深思,曾经有一个人冒着生命的危险,跳下波涛汹涌的海中去救一个即将溺毙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苏醒后,对救他的人说:“谢谢你冒险救我一命!”这人告诉小男孩说:“别客气,小弟弟,只要你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值得我一救了。”是的,现今基督徒亦需要作出反省,到底是否明白为何耶稣要拯救我们呢?当然我们的答案仍可一样的原因,耶稣是为了拯救我们脱离黑暗,并得永生。然而,更切身问题是成为基督徒之后,我们仍然活在世上,那么,基督徒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为主而活?我们对这个时代有什么使命?笔者认为,当耶稣拯救我们之后,基督徒必须活出一个有使命和有贡献的生命。约翰一书作者清楚说明:“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3.16)哇!“为弟兄舍命”,这是很伟大的使命。当然按经文记载,这里作者乃要指出,从主耶稣牺牲生命的榜样来看,我们应有两个随即的反应表现,即明白什么是爱,以及懂得去爱人。因原文kai“也”(和)是把耶稣的榜样与信徒的行为连接起来。这也说明,我们是学习耶稣的榜样而活出爱的生命。

为了爱人不是出于虚假,故此,在你还未去爱人之前,先问自己,我懂得爱主耶稣吗?我尊重我的信仰吗?信主不是为了一张往天堂的通行证,更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信主是让我们更加明白活着是懂得爱主,并且爱人。笔者曾在 Open Doors的通讯阅读过一则见证。在阿拉伯的基督徒常常需要在一个抵抗基督教信仰的环境中挣扎求存、解决问题和作见证。一封Amir Ali的电邮表达了他对基督信仰的坚定和尊重:“我最近接受了基督成为我个人的救主,重生成为基督徒。但自从我成为信徒,我的家人就舍弃了我,他们没收了我所有私人物品和金钱。我的家人甚至要告我上法庭,但在我母亲苦苦的哀求下,他们才改变了决定。请为我祷告,我要如何增长信心,并且变得更坚强呢?”这是爱主的实际见证。同样的,处在马来西亚,我们面对金钱物质、家庭事业、卫星电视、电脑游戏、电影和网络不断动摇我们的价值观、思想和信仰。我们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呢?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信仰,并以爱主的生命来回应社会上的诱惑。

另一方面,一个明白主爱的基督徒,他应该懂得去爱四周围的人。约翰教导我们怎样去爱,他说:“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悯的心,爱上帝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3.17-18)这里指出爱人简单的教导,就是不要只是用“嘴巴”爱人,而是行动。另外,爱人或帮助人有个简单的原则,即是有能力者帮助那些比较没有能力的人。这个时代的基督徒逐渐在物质方面是愈来愈有能力,但常常我们仍觉得“不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我们持有一个不足、不够和不能的心态,我们又怎能帮助人呢?有一个敬畏上帝的老太太,夜里梦见耶稣次日要来拜访她。老太太从梦中醒来,非常高兴,于是细心计划如何款待也耶稣。他费心预备了许多精致美食和珍贵的礼物等待耶稣的来到。直到天黑了,耶稣都没有来,等著等著,她睡着了,在梦中听见耶稣呼唤她,并且谢谢她的款待。老太太纳闷说:“主啊!我等了你一整天,你都没有来。为何谢谢我?”耶稣说:“我今天三次到你家。我就是那个喝你冰咖啡的邮差、吃了可口蛋糕的流浪汉、收下你精美礼物的孤儿。”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去爱人其实是我们不舍得去爱人,因我们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分配,钱不够花,事情忙不完等。此外,许多基督徒愿意爱主耶稣,但却不愿意爱那些不起眼的人。但主耶稣说:“……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太25.40)原来耶稣喜欢我们行美善的事在四周围的人身上。

求主帮助现今基督徒有一颗敏锐和怜悯的心去发觉四周围有需要的人,看看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帮助及给予的。其中,教会应注重的是穷人。因此,让我们一切寻找贫穷人,让他们透过我们爱心的帮助而走进教会。

Tuesday, August 10, 2010

曼绒新希望援助班台黄桂英


班台黄桂英女士本来有幸福家庭,但丈夫在年初意外逝世后,“神手”(泥机车)工作没有人接替,唯聘请员工驾驶换取生活费。然而,黄女士有六名孩子,自己又有轻微忧郁症,无法出外工作,因此仅靠微薄收入无法维持日益高涨的生活费。目前曼绒福利部每月资助RH450,但只为期半年,而现已领取四个月。

曼绒新希望鉴于此家庭需要,援助此家庭每月RM300,为期半年,并安排机构《爱在家频道》辅导员和单亲家庭义工为黄女士进行辅导和协助。

曼绒新希望援助班台胡慧君


本来有一个幸福家庭和稳定的工作收入,但一切因与1月4日一场车祸而造成班台胡慧君女士极大的破坏,她陷入瘫痪,,几乎成为植物人。胡慧君(27岁),有丈夫,但鲜少回家探望妻子,有两名女儿,分别是七岁和五岁。本来在吉隆坡工作,但车祸后,就回到老家,目前由母亲细心料理她的生活起居,此外,还需要照顾两位外孙。

曼绒新希望鉴于胡慧君和母亲的家境非常清苦,而其母亲还需要负担女儿及外孙的生活费,因此,机构拨出每月RM150,为期半年,之后按需要再检讨。此外,曼绒新希望长期病患部也会安排义工时常探望胡女士。

Friday, August 6, 2010

生命影响生命:纪念林添平弟兄

若你翻阅中国宣教历史,我们体会什么叫做生命影响生命。马礼1807年来到广州,他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华25年,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船长曾问他:「你想改变这个泱泱大国?」他回答说:「不,是上帝。」另一个李提摩太于1870年抵达中国,1919年死了,他的私人秘书梁啟超成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等。还有,戴德生于1853年也来了中国,后来也死了。他的儿孙五代献身中国,他说:「我若有百万英镑,不留下一块不给中国;我若有一百条生命,不会留下一条不給中国。」这些宣教士是为了什么而来?难道是为了金钱吗?是为了得到权力嗎?是为了名誉地位嗎?不,他们总是悄悄,从一个舒适自由民主的地方來,又悄悄的死了。有的是一家大小死在义和团的刀下,有的死在深山野林,有的死在饥寒交迫中-他们到底为了什么?相信是为了回应主耶稣的爱。因耶稣曾是这样的来到世上,也这样的死了!他为了从黑暗之中拯救我们,自己却死在十字架上。因为主耶稣的爱,数不尽的西方宣教士步耶穌的后尘,一个个的來了,來到中国,死在中国。但他们的生命就这样结束吗?不是的,就如约翰所说:“一粒麥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許多籽粒來。”(約12.24)他们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只在乎生命是否值得一活,是否能带来影响。

你知道吗?这些人影响了早期东南亚国家,影响了马来亚,也影响了实兆远。早期实兆远的牧者皆从中国而来,无论是林称美、方鲍参、陈真信、李克成、李可桢、施幼守等牧者。几十年开拓垦殖事业和殖堂牧养,培育许多社区领袖的基督徒。翻阅早期实兆远历史,其中令笔者最深感动的,就是出现一群有平衡生命的基督徒,不单有成功的事业,也在教会热心事奉,并且在社区担任诸多领导工作。
· 陈良知:是经营胶园、开设采购公司和福成火胶公司;成为教会执事兼财政;曾任华人青年会长、种植会会长、福建会馆总理、中华公会会长、南华中学董事长、华人接生院创办人及监督、实兆远政府之烟酒局议员、礼伸局议员等。陈氏于1942年逝世,享年52岁。
· 潘高务:经营种胶实业;三一堂财政;三民学校董事长、青年务德会会长、任三条路筹账分会主席等。更令人钦佩的是在三条路策划公路之建筑、化崎岖不平之羊肠为小道。潘氏于1942年逝世,享年48岁。
· 江传灿:英华ACS中国校长;宣道堂执事兼财政,本处传道;华人青年会会长、种植会与福建公会职员等。江氏于1942逝世,享年45岁
· 方肇融:开设树胶厂、米较及才胶店。宣道堂目前圣殿建委、圣歌团指导;中华公会会长(现在的中华公会会所是在其治理时建成的),多间中小学董事长。方氏于1942逝世,享年52岁)
· 丁道敬:经营杂货店生意;地方教会领袖;三民学校董事长,青年务德会会长、南华中学校董等。丁氏于1942逝世,享年45岁。

以上所提的五位弟兄,他们虽然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却是同年同月(同日)死。为何?原来他们是当时的侨领,当日本攻进实兆远时,他们成为日军首要通缉犯,最后被日军带走到太平扣留所,一去不复返。在日战停止后,实兆远中华公会于1946年5月29日在国民学校举办了一项令人感动的追悼会,目的是纪念五位侨领在日寇肃清中壮烈牺牲。其实,这是教会在实兆远历史上的骄傲。

同样的,今天林添平弟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生命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家属在追思会中表明林氏永远是他们的骄傲。林添平弟兄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笔者认为就是他活出平衡领导生命。现今许多基督徒生命难以持有平衡的发展。有些人非常爱主,但只是在教会里热心事奉;有些人非常忙碌自己的事业,却不能在教会中事奉;有些人在社团或政党里担任重要工作,却不能在教会里担任什么职位。林添平弟兄,他是小园主,也是鸡场东主;他是莫珍歪卫理公会领袖兼本处传道;他积极参与社区工作,担任许多社团或政党职位,他说马华木威区副主席、马华莫珍歪支会主席、莫珍歪群贤校友会署理主席、曼绒林氏宗亲会总务等。他更是曼绒市议员。这些代表什么呢?笔者深觉林添平是现代“牧师楼”精神的版本,更是基督徒应有的平衡生命。纵然难以接受残酷的事实发生在林添平弟兄的身上,但应接受他在世为主活出“牧师楼”精神的事实。故此,他的离开不是举行一场追悼会,而是追思会,纪念他在世为主做盐做光,为教会和社会带来贡献。所以,如保罗所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到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提后4.7-8)也如也耶稣所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籽粒来。”(约12.24)

我相信会有更多像林添平弟兄那种“牧师楼”精神会出现在莫珍歪、实兆远、霹雳和马来西亚。

一间福州老字号茶室走进历史







一间福州老字号茶室走进历史


2010年7月28日晚上探访时,听闻甘文阁一间悠久福州饮食老店《亨利茶室》(Heng Lee Coffee Shop)即将与7月31日结束生意,一时之间难以接受。隔天,笔者就到该店鉴定有关听闻的真实性,而店主亲自认同属实,唯能接受事实。为了挽留一些历史记忆,笔者约了东主陈乃南做了一次简便的专访,拍下历史性(内部)的照片。以下是笔者简述有关《亨利茶室》的历史。

《亨利茶室》创办于1956年7月31日,其店名取自创办人陈亨利之名。然而,陈亨利真正早在1930年代已投入福州茶餐业,而不是1950年代才开始生意。其实,当中有它的典故。早期陈氏为了能经营福州饮食生意,在1930年代中旬向一位从中国来的做面和点心师傅拜师。经过六月无薪拜师学工,终于学成如何制作福州干盘面、饼、鱼丸和点心。学成后,陈氏与廖发蒙于1939年合创本区茶餐业老字号《中国楼》。与《中国楼》时期开创的福州茶餐室还包括了更早期的《东阁楼》和后期的《东亚楼》。在日战之后,陈亨利就离开了《中国楼》,遂于1956年开创本身茶室,发展茶餐事业,售卖干盘面、点心、鱼丸和福州饼。

《亨利茶室》原址不在目前经营位置,而是在早期所谓甘文阁的“三条路巴士站”经营生意,也是早期《清一色茶室》(此茶室是目前“新一色”的前身)的隔壁。由于,《清一色茶室》愿以三千二百元出让店铺,其价钱包含了店里的意大利石桌等家私,继而开始了《亨利茶室》的生意。目前此石桌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在此处经营了八年之后,最终《亨利茶室》于1964年6月4日搬迁到更宽大的目前店铺经营。搬迁后,除了保持过去传统饮食,还增加了售卖豆沙饼。然而,于1971年创办人陈亨利不幸逝世,他的太太杨仁俤女士接管此饮食生意,并负责当家责任。杨女士管理此茶室生意接近20年时间,直到幼儿陈乃铨在加拿大学成归来之后,才于1983年8月21日将此生意交予长子陈乃南正式接管。陈乃南接管祖业生意逾27年,并选择于创办日期,即7月31日结束此生意。结束此富有福州文化历史意义饮食业主要因素是没有接班人。笔者知道此店关闭原因后,有个冲动欲找人“接管”此生意,要求东主传授功夫给人,这样不就可以继续发扬福州饮食文化。笔者这样想,主要颇为遗憾实兆远又留失一个遗产。

无论如何,《亨利茶室》见证了五十年代和五十多年来的实兆远生活作息。陈乃南先生告诉我,五十年代的一碗面仅20-30仙,一杯咖啡是20仙,而面粉一包(大约22公斤)区区六块钱。另外,五十年代国家未独立之前,一天工资也仅是3-4块钱。然而,《亨利茶室》所扮演的历史见证角色亦在2010年7月31日宣告结束,一切皆走进了历史之中,而往事只能回味。

(有关《亨利茶室》相片可浏览我的部落格:www.lkmliew.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