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May 27, 2011

牧者的话14:牺牲的人在哪里?

“你今天有空吗?可以一起出外探访关怀?”“不得空,因为已经约了人。”“请问你有时间吗?需要你协助排椅子。”“刚好那天有事,不行啦!”“有个设计需要你协助,可以吗?”“我自己的事情做不完,那里有空?”“可否邀请你担任崇拜主席?”“不行啦,我自己的灵命未达致‘标准’。”“你有实行十一奉献吗?”“那里可能,我上个月的都很少去Old Town、McDonald、富临酒楼咯。”“请你出席今晚教会诗班练习,可以吗?”“我应该不能出席,因为教会一周只有一次免费提供羽球场,怎么可以浪费?”“你可以买餐卷送给人出席福音聚餐,这是其中传福音的方式。”“天下那里有免费的午餐,更何况我自己家人都没有请,还会请别人?”“可否使用你的车,载人到某地方?”“我的车不方便,常常需要Stand by的。”“除了参加主日崇拜,是否可以多出席一些教会其他的聚会?”“不行,十诫亦仅教导‘守安息日’而已。所以,其他六天需要做工。”

到底真的有颇强理由或因素使你拒绝许多次的邀请和参与,抑或生命中仍不能承受那些的轻与重?许多时候我们不愿意马上答应或回复,或许我们有太多的挂虑和担忧,使到我们犹豫不决。然而,笔者从另个视角来看,教会常常难找服事者和事奉人员,很多时候是斤斤计较的心态作祟。担心在教会“免费”服务太多,有时又要出钱,而且还要出力。“出完”一切,有时仍需忍受背后的闲言闲语,似乎在教会事奉,需要冒遍体鳞伤风险。久而久之,没有人赶出来事奉,愿意站起来领导。对笔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人愿意牺牲多一点!当基督徒不愿意操练牺牲生命时,我们的属灵生命处于疲弱,最终,可能会从人群中抽离。以下一则见证希望作为我们的鼓励:

某次一位弟兄请求牧师把他名字从教会除掉,因为他觉得作基督徒没有意思。牧师问他每天祷告吗?答,不会。你每天读经吗?答,没有时间。你有为主作见证吗?答,不懂。牧师已经清楚他属灵的毛病,就说:可以答应你的请求,但在除名之先,你须替我作一件事。今天下午二时,我约一位生病的弟兄,因另有约会不克前往,请你今天代劳。这位弟兄因要急于脱离教会,也勉强答应下来。牧师为他找好了探望病人的经节,教导他祷告的话。他回家后,因系初次作这种工作,操练了一个上午,恳切祷告,求主同在。下午依时前往,病人家属开门见来人手持圣经,道貌岸然,欢呼牧师来了。这位弟兄直接被引到病人床前,心里虽然紧张,但也只好照牧师之教导而读经、祷告。因神施恩怜悯,病人立见好转,举家一致感谢、赞美,欢乐异常。他带着非常兴奋的心情回到牧师办公室,不再要求除名了,因他经历了一次事奉的喜乐。

Saturday, May 21, 2011

牧者的话12:独居老人的呼声

上周孝亲主日笔者证道分享“爱从我们开始”,主要锁定今日家庭忽略家里年老的父母或长辈。笔者从耶稣的孝亲榜样提醒现代的家庭(参阅:约19.26-27),虽然我们的生活困难,但安顿年迈的父母是儿女的义务。笔者从两个社会现象来看现今许多儿女没有妥当安顿晚年的父母:第一,实兆远愈来愈多独居老人,以及第二,愈设愈多老人院。这篇信息分享后几天,5月11日笔者在星洲日报阅读到一则“不要让独居老人因寂寞患忧虑症”的报道。原来,我国妇女、家庭与社会发展部已目睹一个趋势,社会上许多独居老人因为孩子成家、出外念书或工作,无人陪伴,长期被忽略而心灵空虚、寂寞,并且患上空巢综合症,最终患上忧虑症。根据国家人口及家庭发展局(LPPKN)于2004年进行的人口及家庭研究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41%的60岁以上独居长者患上空巢综合症。为了防止此情况进一步恶化,该部推动了一个“一天拨一通电话给父母”运动。鼓励为人儿女者每天打一通给父母,和父母聊天,关心父母,避免父母心灵空虚寂寞而患上忧虑症。
“一天一通电话给父母”会不会很难?笔者颇为认同这个运动,期待有更多忙碌的儿女积极回应此运动。所以部长拿督斯里莎丽扎提醒为人子女者,不要再以“我很忙”为借口,逃避照顾父母的责任。作为牧者,我经常一个的挣扎就是无法抽空回乡多陪伴母亲(虽然我的母亲不是独居老人;另外,我的母亲经常会到牧师楼小住几天或一个星期)。但是,过去几年,笔者不知不觉养成时常拨电回家与母亲聊天的习惯,一边阅报一边与母亲聊天是有另一番滋味的。虽然不是每天一通电话给我母亲,但一周至少4-5通电话。在电话中,通常是对方讲的比较多,但我自己却乐于听其“报告”的消息和动态。每次电话沟通后,我总觉的对方自己感到心理有“满足”,深信也是一种给她纾解的方式。我深深体会每天一通电话,不仅建立感情,也分享心事。最重要,让父母的心情得以纾解,不致患上忧虑症。
宣道堂贵为最老的教会,不仅历史悠久,年长者亦众多。我们有必要从长计议推动社区乐龄服务工作。教会如何凝聚现有的年长者和弟兄姐妹从事社区乐龄工作?这是我们前面的挑战。乐龄团契的设立不是为了聚会而已,更加重要的激励更多年长者顺水推舟进入社区服务那些独居老人。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一来自己免于患上空巢综合症,再来能找到生命活着的意义。所以,是时候教会需要思考一个乐龄事工计划蓝图,集思广益寻索更有效的社区乐龄服务工作,让更多社区独居老人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内容。

牧者的话13:多做就会少说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是位思想家、散文作家、诗人。1803年5月25日生于波士顿一个牧师家庭。1882年4月27日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去世。他说过一句话:「工作最少的人闲话最多。」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呢?按台湾知名讲员寇世远认为这是实在说对了。你不做事,闲话自然多;你一直在忙着做事,就没有时间说闲话了,而且一做事,自然知道不容易,你就不敢挑剔别人了。(取自寇世远《谨慎之道》)

记得笔者在小学生涯时代,学校提倡《多说华语,少说方言》的运动。反观现在,自己又认为时代似乎开始变迁,语言使用方式亦有所不同。现今华裔子弟家庭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多以华语为主,可能学校需要提倡的是《多讲方言,少说华语》,让有关籍贯的方言能延续下去。哈哈,这算为是一个脑力激荡的问题吧。无论如何,社会上有不同优良的文化在提倡和推动,这是值得关注的。然而,对于教会来说,你认为应推动什么好文化能促进教会的成长呢?笔者认为,若渴望看见现今教会不断增长,其中一个急需提倡的健康文化,即《多做为乐,少说为妙》。其实,教会里相信不缺乏事奉者和爱主者,只是许多愿意工作事奉,付出时间后,却引来闲言闲语。最终,这些能事奉者宁愿放弃事奉,也不愿被人无缘无故地“控告”和批评。当然,我们可以鼓励人说,我们事奉不看人的眼光和言语,只看上帝。恐怕这样的观念还来不及建立起来,自己已经遍体鳞伤被击倒了。

这里,笔者愿为那些不因人言可畏而打退堂鼓的事奉者喝彩,你们事奉的生命力一直在影响着许多人。深信不久后,你们的榜样将在教会中继续被学习和流传。我们需要这样的事奉者,因为主耶稣是如此呼召我们:“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十字架来跟从我。”(可8.34)所以,一个愿意事奉的基督徒,必须要有心理准备接受不同的挑战,包括人的闲言闲语。另外,我们值得安慰的是,耶稣曾提醒我们:“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着。”(太9.12)意思就是那些不愿工作或事奉,却仍然作出种种的批评。我们只能说,他们的属灵还未成熟,他们仍处于“有病”的处境中。所以,我们必须包容这些人。相信有一天,他们的“疾病”会得到痊愈。那时,教会必然增加更多的生力军了。

Friday, May 6, 2011

牧者的话11:鼓励后需“付代价”



星期一(2/5/11)中午一对夫妇(由太太代表)送给笔者一台最新推出的平板电脑IPad2,真的受宠若惊!接下来更多感动的故事。她说本来到电脑店购买IPad1,但店员告知隔天即将推出IPad2。这位姐妹真的隔天再回到有关店铺(若是平常的人,反正买了也是送给人,One和Two有什么分别?)购买IPad2。但是当天情况不同了,人山人海,而且排长龙。有关夫妇就在长龙中排了五个小时,为了购买一部新颖IPad2送给牧者。不仅如此,他们夫妇俩似乎愈排愈起劲,还与年轻人(若笔者没有了解错误,当天好像只有他们夫妇俩比较有年龄的)讨论有关IPad2,在了解后才知白色一款则属有限版(Limited Edition)。最后,他们还“抢”到白色款IPad2送给笔者。不知你了解其举止后有什么感受?笔者真的因他们的爱心而大大感动并感恩。通常,我们买东西送礼,按着我们的方便购买后就送,能多简单就简单些,能多容易就容易点。然而,这对夫妇让笔者学习,原来送礼不单大方,更应加上“用心”去送。当笔者收到此贵重礼物时,接着仅有一个想法和心态,就是往后的日子需要更应殷勤为主工作。自周一接收此份礼物,笔者遂决定善用此部平板电脑,协助行政工作处理。问题是,我从来没有使用过IPhone,IPad更加不用说了,如何有效执行行政工作?真的感恩,因劳动节假期,我的外孙刚巧从新加坡回乡,他为我“上课”,打下重要操作的基础。

得到某人默默献上的祝福,这些行动真的更催促笔者在事奉的跑道上更加不敢怠工、懒散和缓慢。另外,这些爱心行动亦激励全职事奉者继续不孤单地勇敢向前迈进。所以,过去一段的日子,有位弟兄每周一次送上水果,至今仍在祝福我们的家;有些弟兄姐妹在农历新年献上一些礼品,也有弟兄献上红包等。这些皆激励笔者懂得更加爱主爱人。另外,踏进宣道堂十五年的服事,教会亦精心为牧师楼进行维修和装修,此让笔者感觉教会的温暖和支持。原来,每个人都期待或需要得到鼓励的,因鼓励让人感觉被看重、被关怀和被注意。然而,领受祝福和礼物的一方,千万记得,我们得到鼓励后,需要付更多的代价去爱上帝,并且爱人;需要更热忱的事奉而不轻易放弃。

请大家不要误会,鼓励的形式不一定是得到一份礼物。这里,笔者也不是强调唯有得到一份礼物后才需要更加为主“付代价”。笔者期待教会推动懂得鼓励别人的文化(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并且得到鼓励之后,让我们懂得更加爱主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