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卫理公会,或者说在华人教会圈子里若问:“谁会不认识宋尚节博士?”,可能会被人取笑,认为我们没有见识,又或许没有历史常识。然而,3月13日拜访了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坑北的宋博士老家,特别在坑北教堂底层参观其灵柩后,感触良多,笔者从纪念性视角来看待此属灵伟人的伟绩。观后自省,个人深感过去或许多在见证中、布道中,讲道中等追溯此位属灵伟人史迹,却忽略了进行有规模纪念性的具体计划(当然没有否认过去曾以宋尚节名誉举办了无数的研讨会和工作坊活动)——如何让其灵柩所在之处构建一个兼具文化旅游、研究和灵修培训中心之胜地?笔者深信,若海外华人卫理公会,尤其西马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以及新加坡华人年议会联合组成一个类似《宋尚节博士纪念公园》筹委会,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成绩。为何我们需要投入这样的计划?笔者归纳以下三点作为参考理由:
(一)一个人物的理由:让宋尚节灵柩有固定的墓园。宋尚节博士于1944年8月18日安息主怀,安葬地点是在北京香山。过去的六十多年以来,各地不同的信徒皆到此处参观其墓地,借此机会思想和怀念宋博士从神领受的负担、使命,以及如何对中国教会,甚至南洋教会带来极大影响。2009年,由于香山地段政府需要发展,王天声牧师(宋博士的外孙)在该年五月及时将宋博士灵柩、宋师母和大女儿宋天婴的骨灰盒一并搬运会老家坑北,免除被铲平的厄运。经过近两年时间,其灵柩仍安放于坑北教堂的底层。如今,秀屿区和坑北的教牧同工已在教堂临近买了一块四英亩地,准备建造宋尚节培训中心和墓地。然而,他们需要海外华人教会的援助和配搭,我们是否有义务一起完成此历史性的工程?虽然,宋博士安息前曾嘱咐宋师母:“不要为我买好棺材,竖立大墓碑,让人纪念;也不要做衣服,这个臭肉体用土埋葬就算了!……。主的大仆人摩西死后,主把他埋葬,隐藏起来,没有人知道他的坟墓。如果你和三个孩子要知道我葬在那里,就用一块小小的石头,写着‘主的小仆人宋某某’好了。”(参:利未整理,《失而复得的日记》,香港:宣道出版社,2006,页428-429)是的,此乃一个谦卑仆人的肺腑之言,但不足以说明后人无需为一个属灵伟人进行一个纪念性的计划。
(二)一个文化的理由:设立宋尚节纪念馆以供后人纪念和研究。现今其灵柩被挖起,无一墓地。所以,此是一个契机,可以重新安顿和规划有关宋博士灵柩的固定墓地的用途。若能透过海外华侨专业基督徒周详规划,深信将来此墓地不仅是纪念性用途,更是研究培训的中心等用途。我们有需要建立一个《宋尚节纪念馆》,成为属灵遗产和文化事业推广的象征。一个人物为鉴,黄乃裳于1901年3月16日开垦诗巫,前后三批带领1,118人抵达诗巫进行垦殖工作。如今,他的付出已被后人纪念,包括基督徒、海外侨领和当地政府的重视,设立《黄乃裳纪念馆》作为发展文化事业用途。“为了纪念著名的维新志士、侨领和革命先人黄乃裳先生的光辉事迹,闽清县委、县政府通过发动华侨捐资等渠道,闽清县城关台山建设了一座《黄乃裳纪念馆》……。黄乃裳纪念馆始建于1994年12月。1995年12月纪念馆落成,历时一年余,总投资350万元,其中海外乡亲捐资260多万。1996年10月举行了开馆剪彩仪式……。随着纪念馆的不断完善发展,现已成为一个融纪念、教育、观光为一体的名胜景点。”(浏阅:http://www.visitfj.com/FJTIS/VisitFJ/Destination/Scenery.aspx?type=1&cityid=1&id=667&MT_ID=1299)从《黄乃裳纪念馆》的事件来看,《宋尚节纪念堂》暨墓地能顺利建造,海外华侨(华人基督徒)扮演颇为重要角色。无论在人力,更是财力方面的支援。若海外华侨能全力支持,深信当地政府将给予有关教堂更多方便进行文化事业的建设。
(三)一个思源的理由:让南洋教会有感恩和参与的机会。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南洋教会在1930年代下旬,上帝透过宋尚节博士挑旺了各地的许多教会,尤其新加坡、马来亚半岛和砂拉越。随即,复兴之火蔓延到各个教会。至今,仍有历史的见证人在追溯有关历历在目的奋兴经历。宋博士曾三趟来到实兆远宣道堂领会,一个典型生命更新的林秀洁姐妹(九十八岁),从不渴慕读经到爱慕读经(她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从不爱惜人的灵魂到爱传福音,从不懂祷告成为祷告勇士(目前身居新加坡身体欠佳,前一两年身体健康时,常替病人服侍祷告)。这是一种持之以恒之复兴经历,并持有热忱的心为主燃烧!难怪王永信牧师亲身经历后,每次思念起当时的情形,一种火热的感觉从心里浮起,更忍不住对这时代发出深层的呼求:“主啊!何时?何时我们才能再看见复兴呢?何时才再兴起你大能的仆人来呢?你的教会何时才能奋兴起来呢?广大的人群何时才能享受你救恩之乐呢?”(参阅:王永信,“宋尚节所信的神也能使我们复兴”。《失而复得的日记》,页442)现今是时候重拾宋尚节的精神,是时候思源宋尚节为南洋教会所付出的生命。1940年一月八日,宋尚节在新加坡领了最后一场聚会,九点还为患病的黄碧銮姐妹祷告,十点赶赴码头坐船回中国。1940年12月本打算再去南洋,连护照都办妥了,但其伤口复发,无法再到南洋领会了。一个在病患中仍纪念南洋教会需要的仆人,现今南洋基督徒是否应该也有思源的行动,在宋博士灵柩被挖起后仍未有墓地之际,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些事呢?
笔者非常荣幸,三月13日能随《世界华人浸信代表团》到莆田市秀屿区坑北教堂参观宋尚节灵柩,并参与《宋尚节博士纪念墓园及灵修院之异象座谈会》。会上了解此代表团有意参与策划建造《宋尚节纪念墓园和培训中心》的计划。会后,代表团也讨论如何落实此计划的初步构思。这里,我期待海外的华人卫理教会能配搭一起建造此伟大的工程。所谓“多人好办事”,若大家珍惜此合作契机,深信必在东南亚华人教会历史上掀开新页章。冀望这时代华人教会能与宋尚节“相遇”!